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我省举行最大规模海洋增殖放流活动 修复渔业资源

2012-06-12 19:15:05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近日,以“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2012渤海生物资源修复放流活动暨山东海洋增殖放流周在蓬莱市启动。本次活动由农业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同主办。启动仪式上,农业部和省政府、烟台市、蓬莱市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社会各界、渔业企业、渔民群众以及放流志愿者共1100多人共同参加放流活动,将对虾、梭子蟹、海蜇、牙鲆、鲈鱼、黑鲪、黑鲷、半滑舌鳎等8个品种、1600万尾优质苗种投放到大海,拉开了今年山东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放流行动的序幕。
    据介绍,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受沿海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以及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渤海不断发生溢油事故,使渤海水域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渔业的基础生产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养护和修复水生生物资源,事关渤海沿岸渔民生计、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大计,已成为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长期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把渔业资源修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惠民勤政的具体行动和重要内容。在农业部的支持下,2005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将渔业资源修复计划纳入了省财政专项,连续开展了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渔业资源保护区建设为主体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实施7年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5.2亿元,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86亿单位。持续开展增殖放流获得巨大回报,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种群数量明显得到了补充。一度匮乏的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等主要品种资源有了明显回升,目前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秋季渔汛。其中,中国对虾秋汛开捕后,百斤以上网头频繁出现,单船最高日产达到300公斤,创下十几年来的新高。三疣梭子蟹经过多年的持续放流,效果更加突出,捕捞产量比以往增加30%,其中莱州湾秋汛最高网产达8500公斤。七年来,全省回捕海洋增殖资源26.7万吨,产值75.7亿元,为3万艘中小马力渔船开辟了新的生产生活出路,每年直接受益渔民近100万人。 
    投放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营造新的家园,是沿海发达国家治理水域荒漠化的成功做法。2005年以来,山东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1处人工鱼礁示范区建设。目前,全省已建设人工鱼礁150余处,礁体总规模800万空方,用海面积达1.3万公顷。初步形成了莱州湾东部、庙岛列岛、烟威近海、荣成近海、青岛近海、海州湾等6大人工鱼礁片区。截止至2012年5月,山东省51处人重点工鱼礁建设项目示范区累计投资8.7亿元,其中财政扶持2.1亿元,企业自筹6.6亿元。共投放礁体350万空方,建礁海域面积2936公顷。2011年,全省人工鱼礁区共捕捞海珍品4000吨,产值7.6亿元。预计人工鱼礁建设点全部达产后,可增产海珍品10000吨,增加渔业产值12亿元。
    此外,全省已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3处,保护区面积30多万公顷,保护重要水生生物物种50多个,成为全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最多的省份。
2012年,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投入将达到3.36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35亿元,计划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44.5亿单位,扶持27处人工鱼礁区建设,建立10处新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资金投入、放流规模均创历年之最。(海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