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无棣:贝类护养建成海洋牧场,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2012-05-15 20:26:19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封滩护养,形成生态牧场 


    5月3日,中国海洋大学贝类养殖专家对无棣县的贝类增殖护养进行了调研,详细调查了该县大口河入海口护养区内的贝类品种、销售渠道、客户、销售地区、价格、品牌、产量、效益等。专家表示无棣县近海是重要的天然贝类出产地区,所产贝类约30种,经济价值高,品质好,并提出许多好的生产技术管理建议。
    据了解,无棣县近海海域有着丰富的贝类资源,由于一度酷采滥捕和环境污染,造成资源萎缩,数量骤减。无棣海旺贝类增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封滩护养滩涂海域面积19万亩,通过几年的科学管理和贝类苗种底播增殖,资源得到恢复,年可采捕各种贝类2万多吨,产值1亿多元,并且基本实现了主要品种的自我修复、可持续利用,形成了一方天然海洋生态牧场。


捕大留小,实现科学管理


    该护养区的海域条件特点主要是风浪小、底质稳定、平坦,易于保苗;底质含砂量高,含砂量70~80%,无腐植质,海水无污染;近河口,海水盐度低;养殖区潮间带宽阔,位于中潮与低潮的交界区域。
    通过几年的生产管理,该公司逐步摸清了当地各种贝类的生态习性,积累了丰富的贝类养殖的“本土技术”,制定了适宜本土的科学管理方法。一是对贝类养殖分区管理:高潮区为滩涂蛤类护养轮捕区;中潮区为文蛤种苗区,四角蛤蜊、杂色蛤蜊养殖区;低潮区及5米以下内浅海为文蛤成贝养殖区;5~10米水域为毛蚶养殖区;河沟潮滩为牡蛎、缢蛏养殖区。二是文蛤养殖区域是以围网养殖与护滩增殖相结合的方法。在围网养殖区的外围区域进行资源保护,达到增殖的目的,同时,也为以后围网养殖提供充足的移植放养苗种。根据贝类生长习性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采捕规格,例如文蛤2~2.5厘米的苗种,经过一年的养殖,可长到3.5~4厘米,即可进行收获,捕大留小。


资源修复,凸显三大效益


    正值退潮之时,大片潮间带滩涂露出水面,大批采捕生产的渔民开始下滩捡拾贝类,远处也有采蛤的渔船在作业生产。据养殖公司负责人介绍,该护养区内篮蛤资源量最大,年产量上万吨,一艘生产船日产量可达5吨,主要销往辽宁、河北及山东青岛、烟台等沿海养殖区域,作为鲜活饵料或用于当地底播增殖;四角蛤蜊,年产量达4000-5000吨。每年可产小竹蛏4000吨,主要销往烟台、辽宁大连等地;文蛤1500-2000吨,10-20粒/公斤的大规格文蛤主要出口日本,可占到产量的2/3。泥螺,年产100吨,销往上海、宁波、杭州等地;毛蚶年产40吨;长锥螺年产30吨。
    生产旺季,在此生产的渔民达500多人,生产船只30多艘,养殖公司根据不同品种和不同产量,支付采捕费占50-75%,充分凸显了增殖护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马荣彩 温孟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