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家估算,国内大型骨干造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尚不足1%,整个船舶行业的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这个数字。而国外传统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要维持在5%才能保证可持续的竞争力,如果低于3%则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潜在风险。
创新乏力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的一个软肋,更是横亘于船舶工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征途上的鸿沟。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跨越鸿沟,则亟须着手对船舶企业尤其是骨干船企的创新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以解决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
当前,造船业正在走向依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打天下的时代。随着造船成本的急剧上升,国内船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规模效益低价接单的发展方式已很难奏效。因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要求船舶行业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而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大力增强创新能力,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及早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遗憾的是,我国船舶工业在创新方面始终雷声大雨点小,企业过度依赖国家投入,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过低,技术研发与企业生产脱节……一系列长期面临的难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研发投入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可仅此一项的差距就相当惊人:据专家估算,国内大型骨干造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尚不足1%,整个船舶行业的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这个数字。而国外传统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要维持在5%才能保证可持续的竞争力,如果低于3%则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潜在风险。
创新乏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专家认为,创新体制机制落后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其一是考核体制落后。当前,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推行的考核基本上围绕一个标准——当年利润,这严重打击了企业以及企业领导者推动研发工作特别是基础性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因为,如果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就会导致成本大幅上升,当年利润大幅减少,甚至出现账面亏损。如此一来,相关领导的年度考核分就会被拉低。而且,搞研发创新要持续投入,投入期内又很难产生效益,这就造成投入资金越多,企业面临的研发风险就越大。因此,在当前的考核体系下,很少有企业领导敢于在自己的任期内大搞研发创新。
其二是创新工作的领导机制存在问题,主抓研发工作的往往不是船企的核心领导。由于多数的技术研发成果不会马上投入生产,不会即时产生利润,而是要作为未来的技术储备,这就要求企业研发创新工作的主管领导必须具备高度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统筹能力。对此,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中的佼佼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有独到之处——启用了“研发领导即为核心领导”的机制。这种领导机制非常值得船企效仿,因为只有真正把研发列入“一把手”工程,才能保证船企敢于投入、善于投入,做到既不畏首畏尾,又能风险可控。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船舶行业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强烈呼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他们认为,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船企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因此,未来考核企业领导要做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手抓,把技术成果、技术储备、专利、品牌放在与利润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要由企业的领导核心来制定研发战略并直接支配研发资金,真正形成开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研发格局。(甘丰录)
创新乏力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的一个软肋,更是横亘于船舶工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征途上的鸿沟。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跨越鸿沟,则亟须着手对船舶企业尤其是骨干船企的创新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以解决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
当前,造船业正在走向依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打天下的时代。随着造船成本的急剧上升,国内船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规模效益低价接单的发展方式已很难奏效。因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要求船舶行业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而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大力增强创新能力,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及早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遗憾的是,我国船舶工业在创新方面始终雷声大雨点小,企业过度依赖国家投入,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过低,技术研发与企业生产脱节……一系列长期面临的难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研发投入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可仅此一项的差距就相当惊人:据专家估算,国内大型骨干造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尚不足1%,整个船舶行业的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这个数字。而国外传统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要维持在5%才能保证可持续的竞争力,如果低于3%则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潜在风险。
创新乏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专家认为,创新体制机制落后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其一是考核体制落后。当前,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推行的考核基本上围绕一个标准——当年利润,这严重打击了企业以及企业领导者推动研发工作特别是基础性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因为,如果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就会导致成本大幅上升,当年利润大幅减少,甚至出现账面亏损。如此一来,相关领导的年度考核分就会被拉低。而且,搞研发创新要持续投入,投入期内又很难产生效益,这就造成投入资金越多,企业面临的研发风险就越大。因此,在当前的考核体系下,很少有企业领导敢于在自己的任期内大搞研发创新。
其二是创新工作的领导机制存在问题,主抓研发工作的往往不是船企的核心领导。由于多数的技术研发成果不会马上投入生产,不会即时产生利润,而是要作为未来的技术储备,这就要求企业研发创新工作的主管领导必须具备高度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统筹能力。对此,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中的佼佼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有独到之处——启用了“研发领导即为核心领导”的机制。这种领导机制非常值得船企效仿,因为只有真正把研发列入“一把手”工程,才能保证船企敢于投入、善于投入,做到既不畏首畏尾,又能风险可控。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船舶行业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强烈呼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他们认为,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船企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因此,未来考核企业领导要做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手抓,把技术成果、技术储备、专利、品牌放在与利润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要由企业的领导核心来制定研发战略并直接支配研发资金,真正形成开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研发格局。(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