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政策一出,一呼百应。山东、浙江、广东三省捷足先登,纷纷将海洋新兴产业列入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同时,上海、海南、福建等省市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海洋经济。
政策给力 “蓝”图已绘就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可谓恰逢其时。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则是中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讯号。
去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随后,中央在区域战略棋盘上纷纷落子。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3月1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又新鲜出炉,据知情人士透露,广东省《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有望在本月中下旬获批。
一幅以海洋为主题的浩瀚“蓝”图已经绘就。
铺开“蓝”图,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与此同时,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全面呈现,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的产业布局跃然纸上。
各省市海洋战略目标也纷纷确立。2015年末,广东省海洋经济GDP要占全省GDP的20%,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南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1274亿元,比2010年翻2番,占全省GDP比重由2010年的25%提高到2015年的30%;上海提出海洋经济增长率不低于15%;福建省海洋经济总值达到73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4%以上,占全省GDP的28%。
同中求异 前景更广阔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是中央发展海洋经济的两大手笔,旨在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和保护海洋生态文明。与此同时,中央也明确了山东和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侧重点,即山东以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为中心,浙江则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注重产业转型和开放开发。
面对港口等产业重复布局、众多省市先后将目光锁定蓝色海洋的局面,同中求异无疑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好方式。
山东半岛在科研方面一直占有多项“第一”。今后,山东省将加强科技教育人才支撑的衔接,加快建设黄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海洋船舶研究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
浙江省也提出要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把构筑“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作为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抓手。
广东则另辟蹊径,着力在质量和技术上的突破,做大做强海洋第二、三产业,比如油气矿产的开发,发挥珠三角沿海和粤西环北部湾区域优势,打造环北部湾经济圈,使粤西成为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台湾海峡拥有着丰富的港口资源,海峡东岸拥有亚洲第三大港口——高雄港,西岸厦门、福州、温州等港口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浙江省主委张泽熙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大会上呼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构建海峡经济区港口群,希望通过商谈和民间合作的渠道,推动海峡两岸港航业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利用台湾海峡这个丰富的海洋资源宝库。
此外,海南将着力发展滨海及海岛旅游业,把握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契机,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发展海洋旅游业。同时,着重发展海洋油气产业、油气加工和化工业,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基地,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将建设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
环保为先 开发无硝烟
据了解,目前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近两年新建超过10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然而,陆续获批的沿海开发战略将带来新一轮海洋和海洋带开发热潮,使近岸海洋生态环境面临新的压力。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容子指出,我国海洋经济活动内容扩展、空间扩大的同时,发展有点失控。沿海海岸线大规模人工化,自然海岸消失得非常快。渤海现在几乎无鱼可捕,最大的舟山传统渔场也已风光不再。
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能否真正做到从环保出发,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了大家密切关注的焦点。而当翻开众多海洋发展规划时不难发现,各地在渴望开发海洋经济的同时,也有更加严格的限制,即必须以生态环保为前提。这是一场无硝烟的海洋经济发展“战役”。
浙江省海洋经济办公室主任张善坤说,要有序开发,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目前,浙江有关海洋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范围正在进一步明确,并制定产业准入目录,严查违法填海、违法排放等行为,力图通过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方式,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山东提出坚持环境保护优先,把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广东提出要构建蓝色生态新屏障,坚持“以人为本、人海和谐”原则,强化海洋污染防治,开展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海南则提出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海岛、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环境。福建前瞻性地提出开展海湾数值模拟与环境研究,对可围填海区域进行科学论证,此后近3年,该省针对13个重点海湾展开数模论证,计算出可围填、需慎重围填和不宜围填的海域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