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与“蓝色战略”选择

2011-03-08 16:43:46   作者:见习记者 杨秋伟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目前,中国对战略资源丰富的广袤的深海进行探测的能力还相当有限。业内专家认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海洋开发与蓝色战略的首要任务和战略重点,未来发展前景巨大,有望成为今后3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明确了未来5年规划的重点任务,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养。


“海洋工程”理想的崛起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20世纪后半期开始,世界人口和经济迅速膨胀,蛋白质、能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随着开采大陆架海域的石油、天然气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适应的近海工程成为近30年来发展最迅速的工程之一。其主要标志是出现了钻探与开采石油(气)的海上平台,作业范围已由水深10米以内的近岸水域扩展到了水深 300米的大陆架水域。此后,大陆架水域的近海工程(或称离岸工程)和深海水域的深海工程均已远远超出海岸工程的范围,所应用的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也超出了传统海岸工程学的范畴,从而形成了新型的海洋工程。
    随着海洋产业发展,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规模以上企业150余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我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工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目前初步形成了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以东营为中心的浅海油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此外,我省海洋科技优势比较明显,省内聚集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国家重点科研单位,拥有海洋监测设备专用试验码头、海洋岸边实验站、风浪水槽等专用试验设施,凝聚了大批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拥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海洋产业发展。
  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对于发展我省海洋产业、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装备制造  夯实“蓝色基础”


  作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基础技术能力,同时作为人类进行海洋及海洋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工具和不可或缺的手段,其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国防能力和科技水平,其服务的领域规模极大,在海洋权益维护、军事海洋环境保障、国家蓝海战略、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广泛的涉海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的作用。围绕深海战略性资源,改进调查勘探装备、发展深海作业技术、探讨海洋产业开发技术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海洋深水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油气储藏条件,决定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深水装备是获取海洋深水油气资源的基础,深水勘探开发的成本是浅水的5到10倍。近年来,中国先后自主设计建造了国内水深最大的近海导管架固定式平台、国内最大且设计最先进的30吨浮式生产储油轮装置(FPSO)、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平台“海洋石油981”等一批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蕴藏了全球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深水是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第六代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建成,将填补中国在深水装备领域的空白,使中国跻身世界深水装备的领先水平。
  “海洋石油981”的意义重大,一方面,针对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的需求,以企业为主体组织攻关,促进产学研结合,使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这种方式发挥了显著的、实实在在的作用;另一方面,不仅使中国拥有了勘探开发深海油气资源的重大装备,而且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再创新,带动了国内与深水重大装备相关的技术研发和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海洋工程行业的整体研发和制造能力。
  海洋工程市场潜力巨大,年均复合增速有望20%以上。未来10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一切才刚刚开始。“海洋石油981”仅是中海油深海装备的一部分,中国海洋装备制造业任重而道远。


海洋装备制造 坚定蓝色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上是传统产业一统天下,新兴产业规模非常小,技术含量低是目前海洋经济产业的共同点。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指出,今后,劳动力密集型的粗浅加工 、附加值低的海洋产业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代之以精深加工、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高附加值产业。“十二五”期间,我省海洋经济产业将继续瞄准海洋新兴产业,如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海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等等。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连琏指出,应加快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首先应该建设国家级深海公共试验平台和基地,加紧探索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形成开放、高效的应用机制,推进海洋装备的工程化、实用化和产业化进程。其次,应围绕构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针对薄弱技术环节,加大投入力度,采用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化的技术短板,以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政府应该制定长期稳定的激励政策,对从事海洋技术产业的企业实行财、税补贴,扶持我国深海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走向深水和海外,对进入国际市场的技术装备企业进行奖励性资金扶持,推动我国深海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去年3月份我省颁布的《关于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振兴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今后,尚需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一)狠抓定向招商引资,打造战略合作联盟。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坚持招大引新,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机遇。鼓励引进大项目国际知名企业在我省建立研发中心。积极争取环渤海产业圈、长江三角产业带、珠三角产业带的优势资源向我省转移,探索联动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狠抓陆海统筹,促进企业联合发展。
推进陆上装备制造企业与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陆海结合的产业格局,实现联动发展。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相关配套企业的战略合作,强化供需双方在技术、新产品研发等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加快建立协作加工、区域配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狠抓科技创新,加快高端产品研发。
    巩固提高现有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重点企业与跨国公司、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基地建设和产品集群发展,开展产学研活动,打造技术创新联盟。
  (四)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创新财政投资方式,加大对全省海洋工程装备重点产品研发和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力度。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化项目建设金融支持体系,探索银企合作促进机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按规定对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台(套)海洋工程装备给予奖励。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推进机制。
建立完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强化行业管理与协调服务,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在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