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碳汇渔业——唱响中国水产养殖新理念

2011-01-18 16:38:56   作者:见习记者 杨秋伟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我们可以把能够充分发挥渔业生物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生产活动广泛称为“碳汇渔业”。对于海洋渔业碳汇而言,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


  2010年11月,在中国工程院第109场“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工程科技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做了题为“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渔业”的报告。“碳汇渔业”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科技界的又一次文化创新。他从渔业碳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到低碳渔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从丰富和发展碳汇渔业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应用前景,到推进渔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使发展目标更加明朗化。
  “碳汇渔业”理念提出的根本出发点是:世界各国正积极大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这一艰难而光荣的伟大使命。
  目前,中国海洋经济已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中国正逐步迈入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的艰难历程,而“碳汇渔业”理念的提出,则再次揭开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


中国悄然开启“碳汇渔业“新时代


  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倡导理念的背景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成为低碳时代的主旋律。低碳环保,在世界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回响着这同一个声音。当“碳汇渔业”这一全新理念被正式提上日程之时,必将为中国海洋渔业的未来发展注入崭新的生机和活力。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解释,“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和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进而形成海洋碳汇(亦称“海洋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增殖放流以及捕捞业等。
  “碳汇渔业”这一提法应更多理解为“发展的理念”,期望它能成为推动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业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成为发展蓝色、低碳等新兴产业的示范。唐启升介绍说,我们可以把能够充分发挥渔业生物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生产活动泛称为“碳汇渔业”。对于碳汇渔业而言,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
    “碳汇渔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种低碳经济,是一种低碳环保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
  积极发展“碳汇渔业”,这体现了低碳经济的核心价值体系:即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一方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依靠工业手段封存温室气体,成本高、难度大;而通过生物碳汇扩增,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海洋生物是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的主要完成者。
  因此,“碳汇渔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特别重大。 


“碳汇渔业”引领中国水产养殖新浪潮


  中国人自古就知道“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耕海种湖”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革命性变化。目前,我国每年水产品总量超过5000万吨,人均占有40多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改善13亿人口的食品结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中国海水养殖的“鱼、虾、贝、藻、参”5次产业浪潮。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开发正在担起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任,也必将引领第6次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新浪潮。
  所谓“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就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利用不同层次营养级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在养殖环节使营养物质循环重复利用,不仅减少养殖自身的污染,还生产出多种有营养价值的养殖产品。   
  唐启升介绍说,“碳汇渔业”理念的产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国外科学家研究表明,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铁能促进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他们向大海中施铁。他脑中“灵光一现”,海水中的浮游植物能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中国海水养殖中的贝类则可以继续滤食浮游植物,如此往复,从而达到“碳汇”的作用。
      从国际上看,海洋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海水增养殖业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展碳汇渔业是多赢之举。对此,唐启升院士说,在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应积极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抢占蓝色低碳经济的技术高地。碳汇渔业不仅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还对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缓解水域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
  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向优化结构、规范经营、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逐步扩大渔业生产规模。海水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正是这种模式转变最好的方式。海水养殖作为海洋碳汇渔业的主体部分,不仅改变了中国渔业生产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同时也改变了国际渔业生产的方式和结构;从产业发展的科学内涵看,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将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突破点。
  如果按照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量,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50万多公顷,10年合计造林500多万公顷,可直接节省造林价值400多亿元。因此,海水养殖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低碳环保的新兴示范产业。
  此次论坛还指出,中国海洋渔业已经为二氧化碳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按照现有贝藻产量比例计算,海水养殖每年从水体中移出大约130万吨碳。


吹响“碳汇理念”嘹亮号角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积极应对气侯变化的战略选择,我国是率先提出渔业碳汇概念和倡导发展碳汇渔业的国家。低碳发展是打破资源环境刚性束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在论坛上强调指出,针对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碳汇渔业”将成为构建现代渔业技术体系、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鉴于渔业具有十分明显和重要的碳汇功能,国家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渔业行政部门应制订具体的发展计划,促进渔业碳汇功能的发挥。
      据推测,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2030年以后,我国海洋渔业产量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环境友好型的增养殖渔业模式发展和规模化的海藻养殖工程建设,海洋渔业产量的增长将进一步带动渔业碳汇的增加;到2050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预计达到3500万吨,其中海藻养殖产量将突破1000万吨(干重),海水养殖碳汇总量可达到400多万吨,其中贝类固碳180万吨,藻类固碳235万吨。
  关于如何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唐启升院士认为有四点建议值得借鉴:
  一是端正认识,强力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充分发挥渔业的碳汇功能,为发展绿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提供一个示范实例;
  二是大力推动规模化的海洋森林工程建设,包括浅海海藻(草)床建设、深水大型藻类养殖和生物质能源新材料开发等;
  三是尽快建立我国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研究,科学评价渔业碳汇及其开发潜力,探索生物减排增汇战略及策略;
  四是积极参与建立一个全球的蓝色碳基金,推动我国海洋固碳和碳汇渔业建设。
  在国际海洋经济发展领域,美国正计划大力发展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深水养殖,以生产更多的海产品;日本的《海洋基本法》指出要“保持日本在水产业上的传统优势”;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绿皮书”突出可持续自给的目标。海洋渔业之争,愈来愈激烈。就中国渔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势在必行的经济愿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发展模式的途径,是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中国渔业经济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根本利益,借鉴吸收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争取走出一条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积极互动的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方式、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