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面前这260万字四本书,想象着17年来研究者在种种压力下一点一滴艰难的进展,记者心中无限感慨,因为他们面对现实的勇气,也因为他们17年来的学术坚守。曾经,由于各种原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一度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研究人员坚持的原则是“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近1年来,随着几位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和新闻媒体的报道,课题组终于逐渐浮出水面。采访当天,由于连着上了一下午课,柳新华副校长的嗓子已经沙哑,但仍然坚持着接受了采访。
17年梦想逐渐走进现实
渤海海峡位于环渤海地区C形环岛缺口处,海峡两端最短距离约为106公里。长期以来,由于渤海相隔,环渤海南北两岸成为交通死角,极大限制了该地区的发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的基本构想是,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地理条件,从山东蓬莱经长岛至辽宁旅顺,建设公路和铁路结合的跨越渤海的直达快捷通道,将有缺口的C形交通变成四通八达的Φ形交通,进而形成纵贯我国南北的东部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
1992年,时任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柳新华和几位同事在起草关于如何破解烟台交通瓶颈的文件时,最早想到了在烟台和大连之间修建一条跨海通道,并于当年11月在烟台市政府《政务参阅》上发表了《烟大铁路轮渡与环渤海经济圈开放开发研究》一文,首次提出了“烟大铁路轮渡”的概念。此后,他们梦想着一苇渡海,针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展开了长达17年的研究。
“刚开始时提出来的时候,压力也很大,很多人都说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我们经过了最初的兴奋之后,就进入了潜伏状态,十几年来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宣传,只是从去年起才开始被各大媒体报道。”如今的柳新华已不再是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十几年间他先后担任过烟台市政府副秘书长、调研室党组书记、办公室主任等职,2004年6月调入鲁东大学任党委常委、副校长。工作调动并没有影响柳新华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的热情,相反,他走到哪里都对这一课题矢志不渝。
修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构想通过当时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在烟台市政府挂职的戴桂英处长,很快传到了时任国家计委秘书长魏礼群那里。魏礼群没有小觑这几个“小人物”,而是欣然担任了课题组组长。1993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对该课题做了批示:“先研究大连到烟台的铁路轮渡方案,再研究隧道或桥梁方案。”
2006年11月,烟大铁路轮渡建成并投入运营,以前绕行渤海湾经山海关出入东三省的行程一下子缩短了1600多公里。
2008年9月27日-29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发展战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高层论坛在烟台举行。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戴桂英、全国社科办规划主任张国祚、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巡视员武士国、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玶、山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山东省九届政协常委许云飞等40余人参加会议。
是年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与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撰写的《国家应及早决策加快推进跨海通道工程研究与建设》和《关于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研究与建设的建议》两篇文章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2009年初,中共中央党校《思想理论内参》刊登了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徐清照与课题组有关人员共同撰写的《应尽快规划兴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2009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成果被山东、辽宁两省代表团作为重要提案提交。
在原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邹家华、宋健、钱伟长等做出批示之后,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又对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做出重要批示,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已着手对该项目的研究和建设进行具体安排和部署。
柳新华向记者介绍,兴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将全面沟通环渤海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纵观我国南北的东部沿海铁路、公路战略大通道,完善和优化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路网格局,进而形成北上与横贯俄罗斯的亚欧大陆桥相接,南下与横贯中国的新亚欧大陆桥(陇海线)相交,并形成直达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扩大与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创造重要条件。
打通渤海海峡的“天时、地利、人和”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具备多种有利条件。首先,融资渠道较多。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前期研究按公路铁路通道计算,总投资约在2000亿元。可以参照国内外已有大型跨海工程的经验,进行多渠道融资,比如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PPP(政府与民间合作)等多元投、融资模式,只要国家有相应的政策,可以少用甚至不用政府投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前期研究中,即有包括美国、香港等一些国际财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愿意投资进行前期研究、参与工程建设。
其次,建造技术成熟。从国内外跨海工程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看,跨海桥梁技术和海底隧道技术都已经十分成熟。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世界各国已建比较知名的跨海大桥73座、海底隧道37条,其中,我国已建比较有影响的跨海大桥20座、海底隧道6条。这些工程都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人才支持。
第三、地理条件优越。渤海海峡平均水深只有20多米,最大水深仅86米,而且海中沿线一字排开众多岛、礁、滩,除老铁山水道间距42公里之外,一般间距在3-8公里,这些都将大大降低工程难度和造价。因此,与日本青函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以及杭州湾大桥等大型跨海工程相比,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地理、地质条件相对优越,海洋环境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工程进行。
第四、良好投资回报。据测算,公路通道建成以后,通过车辆收费和各种管线收费等,每年利税即可达200亿元以上,若加上土地增值、旅游开发、节约燃油与材料等综合社会效益则成倍增加。跨海通道约2000亿元的投资,10-15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一般的大型工业投资项目。
第五、民众热切期待。改革开放以来,渤海海峡南北两地交往日益密切,跨越渤海海峡是山东和辽宁及东北地区人民群众的梦想。位于海峡中间的长岛县作为山东第一个小康县,由于交通问题的困扰,近年来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因此,建设跨海通道也成为长岛县的生命线工程。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组在面对这些有利条件翘首以待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质疑。比如有人担心长岛县作为著名的鲍鱼之乡、扇贝之乡,建设通道会不会破坏这里的水下生态环境?铁路轮渡和汽车轮渡都已经开通,再巨资建设一个跨海通道,是否重复建设?潜在的客运和货运能否达到预测量?渤海海峡是环渤海经济圈内天津港、曹妃甸等各湾内港口航线的必经之地,随着船舶向大型化发展,在此架设大桥是否影响船舶通行?……面对这些问题,课题组人员虚心接受大家的质疑,不断论证,以求减小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柳新华看来,这些问题不是现在才遇到的,以前的类似工程都会面临这些质疑,已有国内外大型跨海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柳新华进一步介绍,目前,渤海海峡南北之间的潜在汽车日流量至少在3万辆至4万辆之间,到2015年预计超过10万辆。而烟大铁路轮渡设计未来最大能力为日运50列火车和2500辆汽车,加上其他烟大线上客货轮汽车轮渡,日运汽车不超过1万辆,很难适应南北两岸的货流需求。现在,进出东北的货车有相当一部分还是经山海关绕行1600公里。不仅如此。烟台、大连之间的直线距离仅170公里,乘船需要6.5-8个小时,而且每年均有1个多月因风浪影响不能通航。如果全天候运行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通车,烟台和大连之间最多只需两个小时。此外,仅以3万辆汽车的日流量,每车节约500公里路程计算,一年可节约燃油上百万吨,相当于一座中型油田一年的原油产量。
“通途之旅”亟待政策东风
迄今为止,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任务主要有烟台市政府和原国家计委担任,重点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东通道——烟(台)大(连)铁路轮渡,该成果先后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和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于2006年建成投入运营,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意见,课题组扩大到国务院研究室、原国家科委、海军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参兵种部设防局、铁道部、原交通部、山东省、辽宁省等单位,重点是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西通道——蓬(莱)旅(顺)通道进行桥梁、隧道比较论证以及先期试验工程——蓬(莱)长(岛)通道的研究论证;第三阶段,成员单位继续扩大,目前有工程、经济、交通、社会、海洋、地质、地震、气象、环保、军事、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50余人,重点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发展及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影响。
国内外跨海通道建设竞相发展、渤海海峡两岸跨海运输日益增长、克服火车轮渡和汽车轮渡均难以解决的恶劣气候对渤海运输安全的威胁等等,这一切似乎都告诉我们,兴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十分迫切。不过,尽管17年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真要让渤海海峡“天堑变通途”却还有待于进一步推进。课题组对如何加快推进这一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尽快成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协调小组。由国家有关部门会同跨海通道两端的山东省、辽宁省(及吉林、黑龙江二省)有关部门联合研究方案,上报国务院决策。组成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该项目的前期研究、规划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使这一工程的研究与策划由专家层面上升为国家决策。
二、推进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学习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和杭州湾大桥建设的经验,分解研究任务,落实研究经费,尽快拿出权威的确定性意见。再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专家,就有关专题分别落实领军人物,展开具体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工程实施方案。
三、及早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国家即将启动“十二五”规划之时,将该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鉴于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已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并确定为公铁两用跨海通道,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也应与其一并规划、设计,避免出现两大通道互相不衔接、南北难贯通的问题。
四、启动蓬莱—长岛试验工程。蓬莱—长岛的跨海通道作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试验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小、工程难度低等优势,可以先行启动,为整个工程项目积累经验。
在课题组的基本构想中,“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有“三部曲”,第一步是修建烟大铁路轮渡,两大半岛进行“软连接”,这个已经实现;第二步,修建从蓬莱至长岛的试验工程,在长岛和蓬莱之间实现全天候通行;第三步,修建长岛到旅顺的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从而让渤海海峡最终实现“天堑变通途”。柳新华认为,“烟大铁路轮渡已成功运营,应该尽早将这条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的渤海海峡跨海大通道建设提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 记者 周传虎 特约记者 张成良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