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4月21日至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随后召开的中共山东省委九届七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对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讲话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5月19日至25日,姜异康书记先后到青岛、烟台、威海进行调研,并在青岛召开了青岛市领导和海洋专家座谈会,听取了对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意见和建议。
5月21日下午,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在青岛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专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 机遇面前蓄势待发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战略谋划,也是山东面临的一次新的重要发展机遇。从改革开放至今,山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开始,全国沿海地区有过若干次发展机遇,“长三角”、“珠三角”都发展起来了,特别是“珠三角”冲在前面。山东也做了许多努力,但始终没有进入国家决策层面。后来逐渐扩展到“环渤海”,山东只是“环渤海”的一分子,“长三角”想拉山东,“环渤海”也拉山东,但山东只能扮演“一分子”的角色。
第二阶段:围绕沿海的一些重要、特别的窗口式的发展,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福建海峡西岸等,这些都是进入国家决策层面、国务院部署的战略性发展的特别窗口,山东也没有列入这个层次。
现在,由总书记提出来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山东到了“彰显特色、蓄势待发、呼之欲出”的新阶段。
山东是海洋大省,拥有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海上山东”,在全国走在前面,此后, “海上辽宁”、“海上福建”等纷纷提出来了。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一个低潮,在人们的关注程度上有所下降。李建国书记主政山东之后,对海洋有了新一轮的鼓动,就是“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两年前,省里召开的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主要是打造海洋意识,解决从领导层面如何重视海洋的问题。
事到如今,“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在概念层面,还属于一个大的战略目标,而不是一个可操作的发展过程。
“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战略概念,也是一个实在的规划和措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展成实实在在的经济特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和未来的长远意义,对山东海洋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海上山东”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再到“半岛蓝色经济区”,就海洋科技来讲,一条主线就是“科技兴海”,或者说为中国海洋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这条主线上出发,依靠科技支撑来实现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的跨越。
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 四个特征彰显科技特色
习惯上,“胶东半岛”的地理范围是指“胶莱河”以东,只包括烟台、威海和青岛的一部分。现在称“山东半岛”,如果理解为泰沂山区以东的话,相当于从滨州的无棣埕口镇到日照的岚山头画一条弧线,涵盖了沿海七个地市,这就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从海洋科技的角度理解,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四个特征指标。
第一、海洋科技先进。首先,一流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山东已经有基础了,但需要进一步整合改造,使山东半岛凝聚起数以万计的、国内一流的、向着国际先进水平冲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其次,国家队水平的科研装备,包括大型船舶、大型平台、重要基地、大型科研设备等;再次,科技进步对海洋产业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65%以上,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领域关键技术超过60%,也就是说,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依托的是科技支撑,不是只靠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增加,核心的、主体的还是科技创新拉动,是真正的海洋高新技术密集型的特区。
第二、海洋经济发达。有三个指标,一是海洋产业布局合理,二是海洋产品结构优化,三是技术支撑稳固。新兴海洋产业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占GDP的20%以上,海洋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支撑稳固这三个宏观的条件,加上后面的两个具体指标,就构成了海洋经济发达的概念。
第三、近海环境良好。“蓝色经济区”的海水一定是蔚蓝的,绝不能是黑的或是黄的,绝不能靠牺牲环境代价来发展经济。总体上,有两个指标:首先,近岸、河口、海湾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水质标准;其次,海洋产业密集区,也即养殖密集、各种加工密集的海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里面重要的是资源修复的问题。
第四、辐射带动强劲。海陆统筹发展,沿海带动西部,带动整个沿黄腹地。其中,包括“海上交通”,也包括产业链拉长带动西部,还包括资源、劳动力等等各种优势互补,最后显示出强劲的幅射带动作用,通过“半岛经济区”带动整个山东进入海洋经济强省行列。
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 山东优势基础得天独厚
第一、地理区位特色。山东半岛“守京津门户、扼渤海咽喉、通东北三省,开日韩通道”,这是不可替代的地理区位优势。京津唐一带是政治文化核心,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守卫着京津门户;山东又是渤海、黄海两大海区的交界咽喉之地,渤海水域通向太平洋的出口就是渤海海峡;山东是东北三省关内与关外的联系通道,要塞在渤海海峡,将来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同三高速、沿海铁路等都是东北与内地联系最重要的通道;山东半岛与日韩隔海相望,是联结日韩的海陆窗口。
第二、近海资源特点。山东有“一洲、二带、三湾、四港、五岛群”。“一洲”指黄河三角洲,这是全国惟一一块土地不断增长的地方,一年能增长3万亩,20平方公里左右;“二带”是指两个特殊的黄金海岸带,一是莱州湾畔的卤水资源密集区或者是盐化工密集产业带,二是从莱州的三山岛一直到日照的岚山头,这块岩石质、砂质的海岸带,在全国独一无二;“三湾”是指三大海湾,莱州湾、胶州湾和荣成湾;“四港”是指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一个省内有6亿吨吞吐量的港口,在全国排在前面;“五岛群”,从滨州近岸岛群、长山列岛到威海近海岛群、青岛近海岛群、日照南三岛,五个岛群显示了自然资源的特点。
第三、科技人才集中。首先,山东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国一半以上。院士占了一半以上,现在工作关系在山东的海洋界两院院士18位。山东有海洋界博士生导师300多个,教授1000多个(包括退休的),算上副教授、高工,山东有近2000人。这一系列数字基本上都可以占到全国一半以上。其次,从国家各个部委争取的承担国家海洋领域科研项目经费总量,山东是“半壁江山”。 一个国家海洋973项目的平均科研经费是3000万,到现在为止全国启动了15个,第一承担单位、首席科学家在山东的有12个,占到4/5;海洋863项目,到目前国家下达250个左右,山东基本上占了一半,承担了120多个。国家支撑计划、国务院的海洋专项等大项目,山东大致也是占到一半。
第四,海洋产业基础。山东的海洋历史积淀和产业基础都比较雄厚。有这么几个数字说明问题。首先,2008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占了GDP的17%,增长率达20%。其次,在全国占5个第一:一是水产养殖的总产量全国第一,海水养殖全国大概年产量1200万吨左右,山东超过三分之一,大概有400万-500万吨,这里面海带是按干品来算的。二是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接近50%,在全国排第一。三是卤水化工产业,包括一盐两碱一溴这四个指标,总体占全国一半以上,在全国稳居第一。原盐、烧碱、纯碱、溴系列产品,特别是溴系列产品占全国80%以上,大概有8大系列,50多个产品,不光在国内,在国际溴产品市场也是第一。四是体现科技含量的海洋工程技术产业,山东占了全国的40%以上,稳居第一位。五是海藻化工产业,在全国稳居第一,在世界上也成为第一。胶南明月集团,年处理海带干品6万吨以上,现在开发的大大小小已经50多个产品。青岛大学把海带纺成雪白的线,开辟了新的第三纤维来源。
虽然山东以上诸多优势,但是也有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还是根本性的。
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青岛聚集了1万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但其中绝大多数是从事国家公益性的海洋调查研究,真正投身海洋产业的比例非常少,甚至一些顶尖的海洋高新技术领域没有领军人物,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这主要是历史上科技力量布局的问题。这造成了科技和经济结合不紧密这一大问题。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尽管海洋产业总值占GDP的17%,但是总体上传统产业一统天下,新兴产业规模非常小。还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靠捞鱼、养殖、水产品加工,靠晒盐,靠港航运输,再加上一点旅游,真正新兴的生物医药、活性物质提取等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规模上还是比较小。
第三、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很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粗浅加工,原料性、食品性、中间型的产品出口上市,缺少名牌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海洋产业的发展必须突出“三个转变”:一是数量增加型向质量安全型的转变,不再单纯追求增加多少吨的海水养殖量,而是如何提高质量生态安全,不是简单地产品扩大多少倍,而且在利税、附加值上提高多少倍,不是靠消耗资源,而是要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从粗浅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转变,核心是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自动化程度。三是从原料型、食品型的产品向终端、高端产品转变,任何一个现在吃的东西都是重要的原料,把它们变成生物医药,变成活性物质,变成能够在世界上获得名牌的东西,往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
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
“六大示范区”、“九大新兴产业”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从科技角度,简单归纳一下,就是“一三六九”四个方面:
“一个目标”。瞄准国家目标,立足技术前沿,突出山东特色,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技术密集型的蓝色经济特区,也就是一个“国家目标引领的、关键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为主的”新型经济区。这个经济区一定要进入国家决策层面,或者说是全国沿海示范区。
“三大安全”。一是海洋食品安全,充分发挥山东海洋科技优势,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力争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海洋食品安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以“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为突破口,从水产环境、健康苗种、病害防治、养殖模式、精深加工、安全监测等方面,进行从原料源头到终端产品的全程质量安全分析研究,完善现代水产品加工及安全综合配套技术,建立规范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二是海洋生态安全,面对浒苔爆发、水母爆发、海星爆发等海洋生态异常现象,以驻鲁海洋院所为主体,以“浒苔大规模暴发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为突破口,从爆发机理、生态特性、运移规律、应对措施、科学处置、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科技攻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与功能研究、保护和恢复,逐步构建起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三是海洋环境安全,以海洋防灾减灾为主攻方向,对风暴潮、风暴浪等水动力灾害,海水倒灌、泥沙淤积、海底浊流等地质灾害,赤潮爆发、富营养化、海面溢油等环境灾害进行多学科调查研究,建立立体化监测、实时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体系。
“六大海洋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区”。一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围绕黄河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开展河口生态体系、盐碱地改良、耐盐碱植物种植、滩海油气资源开发、现代渔业等项目开发,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与示范。二是长山列岛海洋科技综合开发区,以100万名高端海洋游客、100万亩海上生态养殖基地、100万亩海底森林(种植海底植物,改善海洋生态环境)、100万千瓦海上风电为主要目标,力争建成山东特色的海洋科技与社会发展综合开发区。三是荣成湾海洋水产技术密集区,以海水健康养殖和海洋牧场(人工鱼礁)为主攻方向,突出生态养殖、食品安全等技术体系,建设以桑沟湾为核心的海洋水产技术、产业密集区。四是潍北卤水化工技术产业区,利用莱州湾地下卤水化学资源优势,发展盐化工、溴系列、苦卤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强调区域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互补,发展综合性、生态型海洋化工开发模式,建立绿色化工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五是胶州湾海水利用示范区,以青岛胶州湾沿岸华欧集团海水淡化项目、青岛百发日产10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等为突破口,加强海水淡化膜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成套设备制造与装配技术、海水淡化预处理和浓热海水后处理技术的研发,着重发展海水淡化与热电、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有效结合的综合性开发,发展规模化海水淡化产业。六是日照海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依托前三岛海洋生物特别保护区,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岛屿周边海区渔业资源、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宗旨,研发典型岛屿生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等关键技术,加快无人岛的保护性开发,重点实施海域生境修复工程、海珍品资源修复工程、海产品精深加工工程等。
“九大海洋新兴产业”。一是现代海水养殖及精深加工。立足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特点,坚持养殖生态与经济效益结合,加快海水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大力发展以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设施养殖、集约化池塘养殖等为重点的高效渔业,提高名优产品比例。推广养殖生态环境修复、养殖品种抗生素替代与药残控制技术等,实现无公害水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加强资源修复行动,加大人工增殖放流投入,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水产原良种培育体系建设,对主要养殖品种进行选育和复壮,加大多倍体育种、性控技术、克隆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苗种培育中的应用,加快新品种培育、改良和引进。重点培植一批科技型育苗企业,发展优良苗种供给体系。发展水产品高值化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食品安全保障等系列技术,建立外向型加工生产基地,开发以海参、鲍鱼为主的海珍品精深加工高档产品、以牡蛎为主的经济贝类特色化系列产品、以海带为主的大型经济海藻的高值化产品,研制开发加工设备。充分发挥山东水产品加工、出口优势和重点水产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建立海洋食品安全保障和产业化基地。
二是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依托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和完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专业服务等平台。密切跟踪关注我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的一类海洋药物,力争实现产业化开发。开发医用新材料、化妆品、特种海洋生物酶、生物农药、促生长剂等。支持青岛科谷酶业有限公司系列海洋生物酶开发、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大型海藻全营养系列产品和功能保健食品生产、滨州港正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裂壶藻(裂殖壶菌)高效培养和DHA提取、山东好当家集团年产3000吨海洋生物农肥和年产200吨海洋生物农药、山东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新型海洋溶菌酶固体制剂生产等重点项目。
三是海洋精细化工。围绕海水及莱州湾地下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绿色化工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形成盐化工、溴系列、苦卤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四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视海水淡化后浓缩海水的综合利用。依托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推动建立海洋化工产业技术联盟,围绕地下卤水提溴新工艺开发、海洋化工产业链延伸、新产品开发等进行联合创新,推进科技企业的孵化。推动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高附加值溴系医药中间体产业化项目、山东默锐化学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溴代聚碳酸酯阻燃剂和10000吨十溴二苯乙烷阻燃剂生产等项目,扶持山东海化集团公司、山东海王化工公司、山东鲁北化工公司、山东蓝鲸集团等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新技术转化。推动现代海藻化工产业发展,加强生产工艺改革,进一步节能降耗,实现综合利用,大力开拓海藻酸盐高端市场。依托青岛明月海藻工业公司、山东洁晶集团公司、山东寻山集团公司等,加强海藻酸盐在食品、纺织、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发高端海藻化工产品及其衍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做强山东海藻工业。推动海洋防腐蚀材料的生产和应用,生产高性能、环保型、防腐蚀和防生物附着的新型功能涂料,扩大其在军工、海洋石油平台、船舶、海洋工程的应用。依托海洋化工研究院、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建立海洋涂层及防腐蚀材料研发、生产、施工于一体的产业基地。
四是海水综合利用。发展海水淡化、大工业水利用和海水直接利用。重点发展解决海岛及沿海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作为锅炉补水等工业用的高纯水。在沿海具备条件的电力、化工等行业发展冷却用水,推广应用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技术,扩大海水直接利用领域,推广海水源热泵、海水脱硫等新技术,逐步扩大大生活用海水的使用范围。推动烟台日产18万-20万吨核能海水淡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青岛华欧集团、青岛百发日等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通过引进项目和工程应用,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的二次创新,逐步实现关键材料及配套装备的自主生产。2011年日淡化海水产量30万吨。培植耐盐碱植物,发展滩涂海水灌溉农业关键技术。
五是海洋新材料。发展红藻和褐藻食物纤维在医疗卫生、印染纺织和日用化工领域的应用,发展壳聚糖医用敷料生产。推动2000吨/年海藻纤维专用示范生产线建设,加快海藻纤维、甲壳质纤维等与传统纺织材料的嫁接和改造,开发特殊功能纺织材料。规模化生产高强轻质无机非金属材料及新金属材料、海洋涂层与功能材料等,研制开发深海探测、钻井平台、深潜设备、特种船舶制造等所需的特种海洋材料。
六是海洋工程。培育集勘探、设计和施工一体的海洋工程产业,主要围绕港口建造、海湾大桥、海底隧道、重要海上平台、大洋光缆铺设等工程,培植具有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含量的大型海洋工程施工与养护企业。推进浪花飞溅防腐技术在油田采油平台、港口、海湾大桥等的规模化应用。
七是海洋仪器装备制造。主要依托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推动潜标系统、大浮标、多功能现场监测节点传感器等新型海洋监测设备的生产应用,以自主创新和国产化为目标,构建海洋仪器研发平台,生产出一批高精尖的海洋仪器装备,努力实现海洋仪器装备的国产化,突出服务于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土安全,构筑集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定型、实验和生产为一体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八是海洋矿产与海洋新型能源。结合国家“908专项”,做好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工作,形成沿海地区矿产综合开发的新格局。加快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发展海水源热泵技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质能等,开展波浪能利用的试验开发。推动以海洋微藻制备生物柴油和氢气、滨海耐盐碱植物生产生物柴油为主线的海洋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建设青岛中科海洋技术有限公司微藻油脂转化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工程。
九是海洋环保与社会服务。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海水源利用节能产业,研究开发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和产品。加强海洋预报、防灾减灾、救助打捞、渔业安全通信救助体系和海洋信息服务,重点建设以海洋生态与环境信息数据库、海洋资源与经济数据库、海洋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近海地区“数字海洋”服务体系,为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