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区域经济“重新洗牌”
山东似乎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有人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一时期的一个崭新的变化就是经过各地强、弱势板块重组或曰“重新洗牌”,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协作型竞争的理念进一步深入政府决策,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不顾一切损人利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央连续出台政策鼓励各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带,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
2009年,国家通过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1月7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5月14日《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6月10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6月24日《横琴总体发展规划》,6月25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9月23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11月16日《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11月23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12月31日《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沿海地区规划占到8个。
区域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密度纷纷跃升至国家层面,新一轮区域改革试验开始探索各自不同的道路。
山东似乎已经面临“四面楚歌”的局势:一方面,既有长三角、环渤海两大中国区域经济“极点”的南、北“挤压”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又开始受到东、西方向上区域经济板块的“挤压”。“除了向东发展,山东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了。”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戴桂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向东——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半岛位于环黄海西岸,是中国距日韩最近的区域,是中日韩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主通道,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人认为,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即是考虑到了山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山东半岛在全国沿海最为平静,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小,同时也没有军事等因素的制约。”在官方文件上,除了区位优势,还列举了山东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多种优势,比如交通优势、科技优势、经济后发优势等。
“左冲右突”一路向东
事实上,山东一直在寻找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仅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山东省就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从2003年的“突破菏泽”到2004年的“三个突破”(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再到2007年的“一体两翼”(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为“主体”,黄河三角洲及周边为“北翼”、鲁南经济带为“南翼”),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这“两大跨世纪工程”之后,又相继提出发挥青岛“龙头作用”、胶东半岛高端产业带、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城市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经济带战略规划,一系列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布局,逐步实现了经济发展格局由“东中西”到“北中南”的全面变化。
不过,有专家指出,这些战略始终没有凸显山东最大的优势——海洋。
与此同时,尽管山东“国”字号海洋大院大所林立,是毋庸置疑的全国海洋人才高地,在海洋资源与项目开发等方面占到全国半壁江山,但是如何整合这些优势资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一直困扰山东省决策者的一个问题。
于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概念甫一出世,山东省内沿海各地就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从高层领导到基层企业刮起一股蓝色之风。这一形势甚至引起全国沿海其他兄弟省市的紧张,在2009年一年之内纷纷争取到了各自的沿海发展规划。
2010年5月,山东与浙江、广东一起获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在即。我们看到,“蓝旗”之下的山东区域经济格局进一步厘清。根据山东社会科学院相关专家的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布局将分为“三带、两点、两区”,“三带”即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沿海高端产业带和鲁南临港产业带,“两点”即中国海洋科技城、济南区域金融中心,“两区”即胶济铁路沿线海陆统筹示范区、鲁南经济带海陆统筹示范区。去年已经通过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也将被列入蓝色经济区规划范围之内,“山东很好地处理了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关系,这是规划很快能够获批的重要原因”。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邹勇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说。
海陆统筹与“多足鼎立”
东西南北中,与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一样,山东区域经济格局也已经雏形初具。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大规划之下,东部有胶东半岛高端产业带、鲁南临港产业带和中国海洋科技城,北部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部有济南省会都市圈和区域金融中心,西南部有早前的“突破菏泽”战略和鲁南经济带。
相关资料显示,如果不计算滨州的邹平、惠民、无棣、阳信等非沿海县区,山东沿海七市51个县市区在面积上占到山东省陆城面积的40.8%,该区域人口3291万,GDP达1.6万亿元,占山东省总产值的近一半。无疑,这一被相关研究归为蓝色经济区“主体区”的区域在未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将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三个区域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各自在山东经济总体布局中的地位。
此外,“海陆统筹”一直是众多海洋经济战略专家倡议的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原则。蓝色经济与海洋经济在内涵上的最大不同就是更加强调“海陆统筹”,把海域和陆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发展,实现“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
剩下的问题是,除了宏观布局上的区域板块统筹规划,海陆统筹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山东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认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国家来说,海陆统筹建设宜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产业上,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和陆域经济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选择那些带动能力强、关联度较大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植;在空间上,空间结构的重组要注重培育具有区域意义的增长极和增长轴带,在沿海地区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整合相关产业资源、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相结合的增长点,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至内陆形成增长带。
根据西方经济学家M.Porter提出的“经济发展四阶段”理论,在财富驱动阶段,人们将更加追求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于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的追求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未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文化将是主动力之一。不过,蓝色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开拓性,而由黄河文明和儒家文化共同形成的山东重农抑商、守成封闭、缺乏张力的传统农耕文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情形下,蓝色浪潮之下“多足鼎立”的山东区域经济如何进一步开拓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建设的路径?反过来说,山东“东拓”至大海能有多远多深?这些,或许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