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9-07-24 23:24:30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穿一件蓝格子衬衣,留一头偏右分的发型,戴一副度近视镜,说起话来一口浓重的青岛腔,话语间不时闪烁着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忧心与希望,这就是记者见到的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吉亭。记者原本要围绕着“海洋经济”专题进行专访,但在闲聊中,思路却被他的一些“细节”引开了,比如这个看起来很年轻与所里同事称兄道弟的青岛人,今年已经45岁了;比如当年他应山东社会科学院老院长之邀只身一人回国担任所长,他的妻子和孩子至今留在澳大利亚;比如节余下来科研经费不是给大家分了,而是继续用于科研,他甚至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钱来让年轻人交版面费发论文……“当年,我回来的时候,老院长对我说,不给你任何特殊待遇,就是让你回来。我就凭着一股干事的闯和对我国海洋经济的信心回来了。回来以后,除了干这个所长,真的什么都没有。”孙吉亭向记者摊开双手,丝毫不减当年选择回国时的豪情。
 
       采访是从最近媒体炒得很热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始的。“胡锦涛总书记这次来青岛,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个机遇。‘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个概念,我觉得远远不同于以前‘海上山东’的概念。总书记讲话以后,我们海洋经济研究所马上搞了一系列调研,准备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争取通过深入调研能够给省委、省政府拿出更好的建议。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海洋经济研究所,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中国海洋经济进入整体、协调发展新阶段
记者:孙所长您好!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
孙吉亭(以下简称孙)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是基于目前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基础之上的。从国际上来说,自从2001年联合国正式提出“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之后,国际海洋开发的竞争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发掘新的海洋资源、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健全的海洋航线与运输方式、向大海要水资源等六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甚至一些亚洲国家都已经把海洋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了。
    从国内来看,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基础、市场潜力和政治保证。“十六大”、“十七大”以后,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区域。我们的海洋经济在经历了前期的启动阶段(包括舆论宣传)和后来那种粗放式的资源开发阶段,现在到了增长方式和经营机制转变的阶段。就是说,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为主的阶段以后,跨入到了以激烈的国际竞争为背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内容的整体、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从国内区域海洋经济来看,以2008年为例,环渤海经济区海洋总产值达到10706亿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36.1%,其中前几位的排序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长江三角洲2008年海洋总产值为9584亿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32.3%,虽然没有环渤海区域高,但是它前几位的排序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海洋渔业。珠江三角洲2008年海洋总产值为5825亿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19.6%,但是它的产业排序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海洋渔业。通过这个排序的对比,可以看出三个区域在海洋产业结构上的差别。以这三个区域为代表,大致可以反映出我们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
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个性”
记者: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您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请您谈一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如何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孙: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首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应该符合五个性:第一、公平性,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代际公平,当代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能损及到后代人的权利,再一个就是地区公平,一个地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能损及到别的地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协同性,就是人类的行为要与自然界的演化形成一种协同关系,我们不能完全依靠自然演化,而要把人类的意愿注入到这种演化中,但是我们不能违背它们自然演化的规律,要与之协调。第三、高效性,也分两个层次,一个是高效率,就是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再一个是高效用,就是要符合整个人类的需求,其实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四、互动性,我们发展经济,要与资源、环境的发展形成一种和谐的互动。第五、永求性,现在我们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我们理解的“可持续发展”与后代人理解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有差异,而且对于同一种资源,它对我们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效用可能是不同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资源以后可能会被技术替代。最关键的是,我们一定要给后代人留下可利用资源,不能都耗尽了。至少,我们留给后代人的资源不能少于上一代人留给我们的资源。这种可持续发展,不是我们当代人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下一代人能完成的,可能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地追求下去。
海洋资源应该有价
记者: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之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
孙:从近期来说,就是怎么发展我们的“半岛蓝色经济区”。胡总书记提出的这个“蓝色经济区”已经不同于以前“海上山东”的概念。应该说,这些年来“海上山东”对推动山东海洋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海上山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就是以利用海上资源为主。什么叫“蓝色”?以人为本,符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才是“蓝色”,并不是说只有海洋才是蓝色。“蓝色经济区”已经超越了“海上山东”的概念,不再仅仅是海上的,而是追求海陆统筹。“海陆统筹”的思路就包括了海洋和陆地很多产业的对接。过去的“海上山东”经常讲我们有优势,比如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等等,但是现在来看,已经不是资源的问题了,而是一个产品营销的问题了。比如我请你过来吃肉,给你一块生猪肉,告诉你这个猪肉很好,是绿色的,无污染,我说得再好,你能吃吗?只有把它做成菜以后,你才能吃下去,对不对?我们以前总是讲我们有多少多少优势,但是你把它做成品牌了吗?没有。
再比如说资源无价的问题,产品是高价的,原材料是低价的,到了资源就成了无价了。当然,最近这些年大家对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资源无价的情况少了,但是依然有。举个例子,我在澳大利亚做博士后的时候研究休闲渔业,休闲渔业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垂钓。有一次,导师带着我们到一个海湾去捞标本,这时候走过来一男一女,他们也没说任何话,就拿出一个证件,那是澳大利亚海洋渔业局的证。当时,我对这个不是很敏感,也没理解是怎么回事。但我的导师明白,他也拿出一个证给他们一看,那两个人二话不说转头就走了。原来他们是要查我们是不是在违法垂钓。在澳大利亚,每一个垂钓者必须要办一个执照,期限为一年,只要垂钓就要随身携带。但是在咱们国家,任何人都可以拿一个钓竿到海边、到河里、湖里去钓鱼,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无价的现象。
我们国家对渔业资源的管理还是集中在海洋资源,还没有延伸到陆地休闲资源。而且,现在我们国家把休闲渔业当成了解决近海捕捞矛盾的一种途径。从1999年开始,农业部就要实行捕捞零增长,就是不让再搞近海捕捞了。但是我们有那么多渔民,你不让他捕捞让他上哪里去?这就有一个转产转业的问题。第一个途径转科学养殖,第二个途径转休闲渔业,第三个途径就是转休闲观光。但是,我们要知道,休闲渔业和近海捕捞一样都是要损害海洋资源的。在国外有休闲渔业和商业渔业的区分,你要捕捞的话就是商业渔业,休闲渔业主要是自己垂钓。澳大利亚还实行配制,估算一下全年渔业资源的产量,哪些鱼不能捕捞,可以捕捞的鱼估算出产量之后,再细分到每条船,然后就是休闲渔业,分得特别清楚。在咱们国内,拿着钓竿出去钓就可以了,钓了就是自己的,哪有这些!
让职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环境
记者:最后请您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谈一下对我国现行科研体制的随感。同时,作为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您认为应该怎样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孙:我们属于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为省委、省政府服务,为国家决策服务。这些年来,我们做得比较好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全局性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都给省委、省政府汇报了,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有些研究成果已经转化成政府决策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渠道还是畅通的。不过,搞社会科学研究经常需要下去调研,但是我们往往要受到经费的制约,结果调研就不能那么细致,或者不能够及时进行调研。
    作为所长,我觉得要不断改善科研环境,给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人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一是支持他们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在一些重大项目的攻关中将他们吸收进去并担任重要任务,由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帮扶指导他们,并鼓励他们去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二要积极科研人员推荐出去,参加其它单位的研究项目。记者 周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