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外引和内生双轮驱动 青岛高新区向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迈进

2010-03-02 17:08:37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2009年12月28日,中科院青岛高新区高性能计算中心签约揭牌

  按照建设成为国际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国内重要的技术研发中心、创业孵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发展目标和国家对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要求,青岛高新区在充分分析和借鉴其他国家级高新区二十多年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了单纯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模式,确立了外引和内生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创新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优化,吸引国内外研发资源和新兴产业化项目入驻,培育各类创新要素形成共生、共赢、协同发展的生态群落,构建具有青岛高新区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根据已完成的《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体系规划》,《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实施方案》,在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123456”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一个目标


  创建一流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使青岛高新区成为承接国家重大创新资源、实现国家创新发展导向与地方创新发展需求相结合的重要平台。瞄准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目标,结合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实际情况,高新区已完成创新型园区战略研究、实施方案、考核办法,正在着力推进创建工作。根据建设目标,到2015年,高新区将形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蓝色科技、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创新产业集群,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园区内企业总数比例高于50%、各类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高于60%。这一系列量化指标的实现,不仅将使青岛高新区进入一流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也将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做好必要的准备。


  构建两大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是国家对高新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标准的“二次创业”的基本要求。基于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高新区积极探索设计在管理、创新、科技、产业、环境与生态科技新城的共生结构发展模式,提出坚持“二次创业”与“一次创业”并举的原则,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引进大院大所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和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创新创业体系;聚集高端产业,坚决拒绝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项目和危害生态环境、能源资源消耗高的项目,按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要求,构建产业发展体系。目前,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院、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育成中心、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山东世通国际检测中心等一批载体项目落户。根据规划,到2015年,高新区创新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将基本形成;集聚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发团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科技成果,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


  打造三个特色产业基地


  根据青岛区域优势资源,瞄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近期主要围绕蓝色产业、光电产业、IC和光伏产业等领域率先发力,争取短期内将其中1-2个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目前,高新区已在专业孵化器建设、产业联盟设计、专项扶持政策等方面加紧布局,围绕三个特色产业已有9个项目签约,十多个项目正在洽谈。根据规划,高新区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光电测量仪器、光电环保设备、光电新材料、IC和光伏材料、海洋工程仪器装备等领域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建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建设四级创业孵化载体


  在科研成果引进、转化、产业化这一成果转化的链条上,高新区正在着手建立涵盖科研成果孵化(一级孵化)、创业辅导孵化(二级孵化)、 创业规模孵化(三级孵化)、国际孵化(四级孵化)的“四级孵化”体系,力求形成接力式、全过程孵育的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和政策体系。目前,在科研成果转化孵化方面,引进了中科院山东青岛技术转化中心、设立了高新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正在建立起成果评价、推广、转让、孵育的平台;在初创企业辅导孵化方面,建设中的创业大厦总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将集中小企业科研孵化、商务办公、中介服务于一身,成为中小企业孵化的“摇篮”;在企业规模化孵化方面,正在加紧建设6万平方米的企业加速器,10余万平方米的二期加速器正在筹建之中;在企业国际化孵化方面,将以大学科技园、光电研究院等载体,整合国内外各类资源,为有国际化需求和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国际化支持服务,并将规划筹建国际科技合作园以及国际科技产业合作基地(中德)。


  设立五个科技综合平台


  依托大院大所、科技型企业以及投融资机构,高新区正在搭建五个科技服务平台。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由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移中心、青岛市科技局、青岛高新区管委等多个主体共同建设,以育成中心为载体,青岛高新区已经与中科院光电院、海洋所、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中科院“国家队”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将重点建设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工程、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研发孵化中心5大创新技术研发孵化中心,近期培育2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引进培养100名高层次科研和经营管理人才;到2015年建成中科院青岛创新创业产业园。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园区由青岛高新区与驻青高校共建,将与高校在产学研互动平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资源共享、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八方面全面合作,建设高品质的产学研基地、产业化项目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等5个基地,建设1个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共建一批开放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发挥高校在科研、成果、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催发创业活力。高新区数字化园区建设,将瞄准中国数字化园区的样板,全面实现园区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企业经营和社区生活的高度数字化。“青岛高新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可提供创新服务、创业服务、中介服务、科技支撑、企业托管服务等5大类服务,创造性地为园区企业提供各类基于互联网应用服务。依托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建设的峰值10万亿次的中科院青岛高新区高性能计算中心,将为高新区的工业设计、生物医药、动漫游戏、芯片设计等相关企业提供计算条件支撑。公共技术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将依托世通国际检测中心、北科建集团、龙润天力生物科技等企业,按照共享开放的原则对高新区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小企业可以在平台享受到技术咨询、样品检测、中试实验等各类科技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正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成立引导基金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投资金融环境,引导产业投资方向,助推产业升级发展。已经与软银中国、纪源资本、赛伯乐投资等7家高层次创投机构签署共同建立创业投资联盟协议,与瑞士槃石投资和青岛盛唐国际投资共同推进“中国民生产业基金”山东子基金落户青岛高新区,引进的拥湾创投和海银达创投首批注册资金1.3亿元,正在积极争取开展股份代办转让(新三板)试点工作,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实施六大创新任务


  围绕完善创新体系、创业体系、特色产业体系、人才体系、科技政策体系和国际科技合作六大目标任务,高新区确定了26项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具体工程,将为青岛高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在构建创新体系方面,将引进10个创新资源载体,加快青岛高新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特色产业平台建设,促进中介机构聚集,实施国家技术标准示范区和青岛市知识产权试点区工作。在建设创业体系方面, 以载体建设为主要抓手,建设20万平方米专业型和综合型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载体,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持续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打造高素质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在集聚特色产业方面,将着力突破海洋科技、光电产业、IC和光伏产业关键技术,规划专业园区,以产业联盟构建为抓手,促进5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和建设。在搭建人才体系方面,通过博士后流动站、留学生创业园、中国高新区人才青岛国家高新区实训基地等载体搭建人才交流与服务平台,加快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形成人才带动项目和产业发展的局面。在创新政策体系方面,围绕研发机构聚集、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高端人才落户、创业企业扶持、创投机构引进、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出台20个相关政策,力求形成相互配合、特色鲜明的科技政策体系。在推进国际合作方面,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资源的引入和合作,以国际科技孵化器、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为平台,加强政府对园区企业参与国际化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坚持国际创新资源“引进来”和高技术企业“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使高新区成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化合作和竞争的平台和窗口。(王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