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保护就是生产力”——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

2010-01-12 18:20:51   作者:记者 周传虎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刘洪滨教授在韩国考察现代养殖

    紧跟在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海洋学家身后,看着他箭步如飞的步伐,头脑中闪动着他人生中的这样几个画面: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在抗美援朝前线被母亲拉着趴在桌子底下躲避敌人的空袭;一位天安门国旗下、金水桥畔英姿飒爽的警卫战士,每天看着国家首脑从人民大会堂进进出出;一位独自深入我国东部郯城——庐江断裂带进行地质勘探研究的年轻科研人员,再回望今天这位心怀蓝色梦想的知名海洋学者,记者心中感慨万千……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现在,大家普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蓝色经济区,我觉得恐怕还要强化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手都要硬!”
   “我们讲科学发展,讲环境友好,生态友好,但是你看看现在有几个项目是这样的?现在这些规划、项目大都是围绕经济发展。”相关资料显示,自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后,省内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沿海各地都把目光集中在临海区域,生产力布局加速向沿海推进,新一轮临海工业热潮蓄势待发。
   “我们说环境保护也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但是对于海岸经济的脆弱性,我们的认识似乎还远远不够。临海工业建设过热,海洋生态的恶化得不到有效遏止,令人堪忧!”
    在山东省最北端——滨州市无棣县漳卫新河,一位当地渔民对记者说:“1995年以前,这条河的水可以饮用,现在,连庄稼都不敢喝,鸭鹅碰上就死。从海里打上来的鱼,一抖鳞全掉了,捞上来鱼就是死的。”无棣县有两条长约70公里的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贝壳堤,在我国海洋地质、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近年来渤海湾环境不断恶化,这里的贝壳已经停止生长,贝壳堤名存实亡。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调查报告,环渤海水域每年吸收的工业排污高达57亿吨,固体垃圾200万吨,重金属含量超出正常水平约24倍,2001年至2005年环渤海水域污染面积达1.9万~3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水域的24%~41%。
    “蓝色就是海洋,蓝色经济区就是打造以海洋产业为主的经济区。同时,蓝色也是生态文明,保护、修复青山绿水,打造生态友好示范区。蓝色还是环境友好,蓝色经济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刘洪滨教授的语气略显低沉,“但是我有一点担心,蓝色经济区做好了,能够达到、实现我们的目标,可是如果做不好,最后做成的不是蓝色,而是灰色或者黑色,海洋污染将更加严重,渤海湾将会成为真正的死湾。”
    在刘洪滨教授看来,保护就是生产力,科学发展就是硬道理,“你说发展蓝色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但是环境保护这个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做好,怎么建?2008年山东国民生产总值是3万亿,3万亿也好4万亿也好,你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发展而发展吗?什么是发展?总量增加就是发展吗?”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方式到了该刹一刹的时候了”


    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整部人类的历史一样,都是一种传承。“这就像读一本书,本来应该一页一页地翻,可是现在呢,把前面部分都给你撕掉了,只让你看结果。”
    刘洪滨教授甚至讲到了“文革”。“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文化大革命更多的是对于文化、建筑等精神遗产的摧残,但是我们今天呢?我们的经济开发对于文物建筑、城市风貌的破坏远远超过了文革。你看北京的四合院,济南、青岛的一些老街区,成片成片地,一夜之间就不存在了。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方式到了该刹一刹的时候了。”
    在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突破的情况下,陆地发展空间的有限性日益凸显。许多沿海省份纷纷向大海推进,围海填海工程层出不穷。如此,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海岸这个人类的稀缺资源开始发生悄悄的变化。“海岸线是越曲折越好,但是围海造田把原本曲折的岸线都截断了,曲线变成了直线,海岸线越来越短,这种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却很少关注这种变化。”
    现在,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刘洪滨教授的私人时间越来越少,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相关部门纷纷找到他,前来山东取经。“现在的发展势头太猛了,你看山东半岛的一些大项目,往往也都是污染大户,却都经过了环保部门的评审。我们缺乏一个环境整体评价机制,叫做战略环境评价。单个项目经过了评审,整体呢?一辆汽车排放量达标,但是整个城市的排放量却上去了,为什么?一辆车和10万辆车尾气排放量能一样吗?”


“迎接蓝色挑战,建设海上山东”


    刘洪滨教授的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地质构造专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读硕士期间,导师便是著名的区域地质学家、前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教授。硕士毕业后,他于1982年来到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工作,并在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开始关注海洋经济。经于光远、许涤新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关心,国内首家专业的海洋经济研究机构——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于1984年落户青岛。成立伊始,刘洪滨教授便来到海经所,从小角色干起,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兼书记。期间,经英国皇家学会资助,他前后两次前往英国哥拉莫根大学和英国巴斯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并成为美国伍兹赫尔海洋研究所海洋政策中心客座研究员。随着对海洋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刘洪滨越来越觉得,国内外海洋产业的差距之大。1989年,刚刚从英国剑桥大学、威尔士大学进修回来的他,给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写了一封3000字的长信,题为《山东海洋开发战略之我见》。姜春云在给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高昌礼的批件中写道:“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望认真抓抓。” 第二年春天,时任山东省副省长马长贵要去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海洋工作会议,其讲话稿的写作任务落到了当时的山东省科委海洋处。省科委海洋处迅速成立了专门的写作班子,四名成员分别为张书吉(时任山东省科委海洋处规划科科长)、郑培迎(时任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洪滨(时任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继业(时任山东省科委海洋处助理研究员)。经过两个多月的忙碌,起草小组几易其稿,却始终不能让领导满意。最后,刘洪滨教授提出,干脆把题目叫做“迎接蓝色挑战,建设海上山东”。此意一出,立即得到其他三人的赞成,并很快获得领导认可。于是,“海上山东”四个字首次正式进入高层视野。199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采纳了建设“海上山东”的理念,正式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随即,海山辽宁、海上上海、海上广东等地方海洋战略在全国掀起持续了近20年的海洋开发热潮。刘洪滨教授认为,限于时代条件,当时山东只是推出了“海上山东”战略,没有对其定义、内涵等进行深入研究,“近20年来,主要是推动了海洋渔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如果当时的造船业、临海制造业等都发展、壮大起来,山东的海洋经济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对于在与“海上山东”战略同时起步的科技兴海战略中兴起的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刘洪滨教授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观察这个过程,科学家们辛辛苦苦做研究,浪潮不断起伏,品种不断变化,不管从生态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经济投入的角度来看,恐怕都是有问题的。这么大的投入,都是在近岸甚至滩涂进行,别说深海了,浅海几乎都没进去,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一方面是大量的深远海域闲置荒芜,另一方面是只开发了少量的近岸滩涂,这条路我们不能继续走下去了。”


“你这个东西是好,但是周期太长了”


    刘洪滨教授认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就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牧场。“我们现在的海洋牧场只是投放人工鱼礁、增值放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牧场。真正的海洋牧场要兼备增殖放流和现代养殖的优点,既保护了自然生态,又可以保证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刘洪滨教授所言真正的海洋牧场,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但由于建设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等原因,推行起来仍然困难重重。“其实,很多领导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都不愿意去做,为什么?周期太长了!建设一个海洋牧场大概需要十年时间,前三年基本不见效益,五六年以后才能逐步见效。但是我们的干部一届才5年,要两届领导才能建设一个海洋牧场。好几位领导对我说,老刘,你这个东西是好,但是周期太长了。”
    采访结束以后,记者陪刘洪滨教授从青岛南京路步行到金湖路。紧跟在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海洋学家身后,看着他箭步如飞的步伐,头脑中闪动着他人生中的这样几个画面: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在抗美援朝前线被母亲拉着趴在桌子底下躲避敌人的空袭;一位天安门国旗下、金水桥畔英姿飒爽的警卫战士、每天看着国家首脑从人民大会堂进进出出,一位独自深入我国东部郯城——庐江断裂带进行地质勘探研究的年轻科研人员,再回望今天这位心怀蓝色梦想的知名海洋学者,记者心中感慨万千……除了是多个部位的项目评审专家和多级政府顾问,刘教授还喜欢冬泳,他现在是青岛市冬泳协会副主席。
   “我平时就喜欢到处跑,到各地去调研、访问、讲座,其实也是出去旅游。同时,在各种场合做报告、答疑,其实也是一种科普,科学家不能只写自己的论文,要重视科普工作。尤其是我们的海洋科普工作,现在还远远不够。有多少中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家除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之外,还有3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刘洪滨教授介绍,自己参与主编的一套面向大学生的“蔚蓝海洋”科普丛书已于2009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另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20册海洋科普丛书也将于今年四月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