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时尚穿着,身材魁梧,还开着现代轿车,如果有人告诉你,眼前这哥俩是养牛的,我估计你绝对不会相信。但他俩的的确确是一对绝配的“牛倌”:50岁的于凤礼是青岛三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主管“外务”;40岁的郑兆杰却是这个合作社的副理事长,主管“内务”。日常各忙各的,有事“碰头”商量,一切都在计划中进行。在当地是出了名的“牛倌”兄弟。
9月13日,记者慕名而来。在离洋河镇驻地2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胶州艾山风景区“西石”对面的“塔山”上,偌大的果林郁郁葱葱,坡地上的山草绿得像湖水,几十只肉牛啃着山草,并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牛群不远处,青岛三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凤礼一脸自信,他说:“5个多月成功试养,证明洋河气候等条件完全适合养殖肉牛。我们计划投资,分期打造青岛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使养殖规模超过千头。”
合作社副理事长、40岁的郑兆杰虽然年龄小,但他却是在畜牧业摸爬滚打近20年的行家。饲养猪、牛、羊、鹅、鸡……他都“轻车熟路”,经验是一套一套的。“看出来了吧,我家养的牛顽皮得很。正是这种野性,才使它们的肉质更加美味、生态。” 郑兆杰用手指着满园子乱蹿的牛犊说。
原来,因为去年市场的一次际遇,让志同道合的于凤礼和郑兆杰走到了一起。他们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就把养殖肉食牛的场子选在了有着历史悠久、畜牧业发达的山林重镇——洋河。
他们把原先在家饲养的几十头黄牛赶到了新选的建有18栋牛舍、20000平方米的场子里,随后投资400多万元从当地农户和周边县市精选了鲁西黄、夏洛来、利木赞和瑞士引进品种西门塔尔等育肥牛种。使规模一下扩充到了300多头,成为胶州市最大的肉食牛养殖基地,并被评为胶州市养牛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为了保持牛原有的自然习性,确保牛肉品质的纯正。于凤礼和郑兆杰依托山高林密草茂的自身优势,采取圈养加散放的方式养殖。养牛场里专门留有活动场地,合理安排散放养时间。为让牛吃上绿色安全的饲料和饮上洁净的水,“牛倌”兄弟都是自己购买粮草进行配方加工,并在“塔山”钻探了2眼80多米深的水井。
养牛容易,防疫难。在这方面,他俩似乎成竹在胸,很有远见。
郑兆杰告诉记者:“这几年牲畜流行病泛滥,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冒出个病毒来,一定得小心。”因此,所有进出养殖场区的人员和车辆都要进行全自动化喷雾、喷淋灭菌消毒,彻底杜绝外来污染源。
在这里,对牛的防疫更严格,定期邀请镇畜牧防疫站的同志来进行防疫、消毒,接种密度达到100%,还定期进行抗体水平检测……,郑兆杰告诉记者:“我们在整个养殖场区安装了电子监控,便于全程掌握牛的健康状态和活动情况。我们都有电脑记录,每头牛都建立档案,有自己特殊的唯一编码‘身份证’。为了减轻或清除牛舍异味,在每栋牛舍里安装了几盏‘高压负离子空气净化节能灯’。此外,牛场还与周边农户、合作社订立长期牛粪提供协议,把这些有机肥料用于无公害蔬菜、瓜果和花卉苗木种植,变废为宝。”
为了使养殖的肥牛健康、生态、安全,“牛倌”兄弟俩,从当地养殖户中招选了10名饲养员,专职呵护牛群。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找畜牧防疫站,或查看育牛防病等方面的书籍或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就这样,还真没出什么大问题。于凤礼说:“牛跟人一样,也要用感情去养。让牛听音乐,给牛按摩、洗澡,牛会感觉特别舒服,对牛的生长很有好处,牛的肉质也会更好。”因此,他们购买了音响设备,让牛们听上了悠扬的乐曲。
一个人牛了不算牛,大家都牛了才是真正的牛。谈到以后的发展,“牛倌”兄弟俩认为,三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抱团发“牛财”的有利平台,他们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按照基地加农户的模式,继续带动周边农户养牛致富。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要向牛肉精加工方向发展,在洋河搞特色全牛宴,进一步打响艾山“双石”牌牛肉的品牌。相信,“牛倌”兄弟俩一定能“牛”起来,火起来。(记者 韩家云 通讯员 陈玉栋)
9月13日,记者慕名而来。在离洋河镇驻地2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胶州艾山风景区“西石”对面的“塔山”上,偌大的果林郁郁葱葱,坡地上的山草绿得像湖水,几十只肉牛啃着山草,并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牛群不远处,青岛三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凤礼一脸自信,他说:“5个多月成功试养,证明洋河气候等条件完全适合养殖肉牛。我们计划投资,分期打造青岛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使养殖规模超过千头。”
合作社副理事长、40岁的郑兆杰虽然年龄小,但他却是在畜牧业摸爬滚打近20年的行家。饲养猪、牛、羊、鹅、鸡……他都“轻车熟路”,经验是一套一套的。“看出来了吧,我家养的牛顽皮得很。正是这种野性,才使它们的肉质更加美味、生态。” 郑兆杰用手指着满园子乱蹿的牛犊说。
原来,因为去年市场的一次际遇,让志同道合的于凤礼和郑兆杰走到了一起。他们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就把养殖肉食牛的场子选在了有着历史悠久、畜牧业发达的山林重镇——洋河。
他们把原先在家饲养的几十头黄牛赶到了新选的建有18栋牛舍、20000平方米的场子里,随后投资400多万元从当地农户和周边县市精选了鲁西黄、夏洛来、利木赞和瑞士引进品种西门塔尔等育肥牛种。使规模一下扩充到了300多头,成为胶州市最大的肉食牛养殖基地,并被评为胶州市养牛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为了保持牛原有的自然习性,确保牛肉品质的纯正。于凤礼和郑兆杰依托山高林密草茂的自身优势,采取圈养加散放的方式养殖。养牛场里专门留有活动场地,合理安排散放养时间。为让牛吃上绿色安全的饲料和饮上洁净的水,“牛倌”兄弟都是自己购买粮草进行配方加工,并在“塔山”钻探了2眼80多米深的水井。
养牛容易,防疫难。在这方面,他俩似乎成竹在胸,很有远见。
郑兆杰告诉记者:“这几年牲畜流行病泛滥,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冒出个病毒来,一定得小心。”因此,所有进出养殖场区的人员和车辆都要进行全自动化喷雾、喷淋灭菌消毒,彻底杜绝外来污染源。
在这里,对牛的防疫更严格,定期邀请镇畜牧防疫站的同志来进行防疫、消毒,接种密度达到100%,还定期进行抗体水平检测……,郑兆杰告诉记者:“我们在整个养殖场区安装了电子监控,便于全程掌握牛的健康状态和活动情况。我们都有电脑记录,每头牛都建立档案,有自己特殊的唯一编码‘身份证’。为了减轻或清除牛舍异味,在每栋牛舍里安装了几盏‘高压负离子空气净化节能灯’。此外,牛场还与周边农户、合作社订立长期牛粪提供协议,把这些有机肥料用于无公害蔬菜、瓜果和花卉苗木种植,变废为宝。”
为了使养殖的肥牛健康、生态、安全,“牛倌”兄弟俩,从当地养殖户中招选了10名饲养员,专职呵护牛群。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找畜牧防疫站,或查看育牛防病等方面的书籍或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就这样,还真没出什么大问题。于凤礼说:“牛跟人一样,也要用感情去养。让牛听音乐,给牛按摩、洗澡,牛会感觉特别舒服,对牛的生长很有好处,牛的肉质也会更好。”因此,他们购买了音响设备,让牛们听上了悠扬的乐曲。
一个人牛了不算牛,大家都牛了才是真正的牛。谈到以后的发展,“牛倌”兄弟俩认为,三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抱团发“牛财”的有利平台,他们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按照基地加农户的模式,继续带动周边农户养牛致富。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要向牛肉精加工方向发展,在洋河搞特色全牛宴,进一步打响艾山“双石”牌牛肉的品牌。相信,“牛倌”兄弟俩一定能“牛”起来,火起来。(记者 韩家云 通讯员 陈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