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科学院、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建的“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山东农业大学启动。此举是参建单位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的重要举措。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到会祝贺,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省科技厅副厅长郭九成、省农业厅副厅长庄文忠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将积极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心”各项工作开展做好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山农大党委书记邢善萍致辞,校长温孚江介绍了“中心”筹建情况。副校长董树亭主持成立大会。李振声院士和与会领导共同为中心成立揭牌。
邢善萍在致辞中表示,“中心”的成立,完全符合“2011计划”提出的要求。一是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需求。“中心”针对制约环渤海区域小麦玉米生产能力提高的技术瓶颈,以解决小麦、玉米周年可持续增产增效中的关键问题为宗旨,致力于实现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二是作为牵头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有创新方向依托的国家重点学科,建有运行良好的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校与各参加单位一直保持着密切而广泛的合作,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共同承担了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三是已经开始进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中心将成立由山东省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厅局和各组成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心学术委员会和中心主任委员会。建立岗位和人员管理制度、协同创新机制、学术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知识产权及成果管理机制、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等,为下一步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温孚江介绍,“中心”拟依据研发任务需要,设立小麦玉米优异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等6个创新平台,每个平台下设若干研究室,研究室是中心科学研究的具体实施单位,具体负责组织PI开展本研究室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协同创新。
据悉,“中心”将针对包括黄河三角洲在内的环渤海区域特点,明确协同创新研究方向,围绕小麦玉米周年生产技术研发引进与培养高端人才,以稳定的科研支持为基础,组建小麦玉米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种质创新、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土地生产力持续提升、小麦玉米周年生产关键栽培技术创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新型农机装备研制和成果转化等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知识产权及成果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开展小麦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与种质创新、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盐碱地改良与土壤生产力提升、养分精准管理、水分高效利用、病虫草害防控、新型农药研发与应用、简化高效栽培、专用农机装备研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创新理论和关键技术,解决环渤海区域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关键问题,集成创新与技术转化,推动本区域小麦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使项目区粮食单产累计提高8-10%。
“中心”成立大会后,参建单位随即召开了环渤海区域小麦玉米生产技术创新研讨会。(刘群英 杨 宇)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到会祝贺,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省科技厅副厅长郭九成、省农业厅副厅长庄文忠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将积极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心”各项工作开展做好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山农大党委书记邢善萍致辞,校长温孚江介绍了“中心”筹建情况。副校长董树亭主持成立大会。李振声院士和与会领导共同为中心成立揭牌。
邢善萍在致辞中表示,“中心”的成立,完全符合“2011计划”提出的要求。一是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需求。“中心”针对制约环渤海区域小麦玉米生产能力提高的技术瓶颈,以解决小麦、玉米周年可持续增产增效中的关键问题为宗旨,致力于实现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二是作为牵头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有创新方向依托的国家重点学科,建有运行良好的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校与各参加单位一直保持着密切而广泛的合作,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共同承担了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三是已经开始进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中心将成立由山东省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厅局和各组成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心学术委员会和中心主任委员会。建立岗位和人员管理制度、协同创新机制、学术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知识产权及成果管理机制、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等,为下一步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温孚江介绍,“中心”拟依据研发任务需要,设立小麦玉米优异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等6个创新平台,每个平台下设若干研究室,研究室是中心科学研究的具体实施单位,具体负责组织PI开展本研究室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协同创新。
据悉,“中心”将针对包括黄河三角洲在内的环渤海区域特点,明确协同创新研究方向,围绕小麦玉米周年生产技术研发引进与培养高端人才,以稳定的科研支持为基础,组建小麦玉米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种质创新、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土地生产力持续提升、小麦玉米周年生产关键栽培技术创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新型农机装备研制和成果转化等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知识产权及成果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开展小麦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与种质创新、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盐碱地改良与土壤生产力提升、养分精准管理、水分高效利用、病虫草害防控、新型农药研发与应用、简化高效栽培、专用农机装备研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创新理论和关键技术,解决环渤海区域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关键问题,集成创新与技术转化,推动本区域小麦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使项目区粮食单产累计提高8-10%。
“中心”成立大会后,参建单位随即召开了环渤海区域小麦玉米生产技术创新研讨会。(刘群英 杨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