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中矿集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在黄金行业中率先建立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模式,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连续8年名列行业效益第一名。
技术创新 开启“黄金冶炼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招远市黄金开采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招远黄金冶炼行业曾长期采用传统火法炼冶,这种传统的冶炼方法不仅冶炼周期长,黄金成品纯度低,还存在着渣量大、污染重等缺点。1996年,北截金矿成功研发“湿法冶金”技术。多年来,中矿集团对这一被誉为“黄金冶炼史上第二次革命”的冶金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黄金冶炼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和废渣产生,大幅度缩短了生产周期,该技术被全行业普遍采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湿法冶金”指的是金属矿物原料在酸性介质或碱性介质的水溶液进行化学处理或有机溶剂萃取、分离杂质、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过程。该技术由北截金矿1996年研究成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1年企业重组后,中矿集团对“湿法冶炼”技术进行改进,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使传统的火法生产流程更加成熟和完善,半湿法联合流程和全湿法工艺新流程试验成功并先后投入生产,在行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认同。
过去多年中,通过不断科技攻关,中矿集团首创了全新的金泥处理工艺,其冶炼工艺由火法冶炼改为湿法冶炼,提高了冶炼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和废渣产生,大幅度缩短了生产周期,冶炼废气全部经吸收塔处理,实现了综合利用。该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火法冶炼周期长、渣量大、污染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改善了劳动条件,为我国黄金生产和充分利用资源创出了新道路。这一创新技术后来被各大矿山普遍推广使用,被黄金行业转化后,按当时的统计口径计算,每年产生3.60亿元的经济效益,被誉为“黄金冶炼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技术水平达到了行业国际领先,对全行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节矿、节水、节能、节地循环利用
由于传统的黄金采矿冶炼不可避免会引起环境污染,为最大限度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从2001年起,中矿集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院所的技术合作,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各大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灵活多样的研发机制,建立起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面启动了黄金矿山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以构建黄金矿山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链网体系为目标,按照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特征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关键技术研究为支撑,首次对黄金矿山采矿、选矿、氰化、冶炼的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及工艺优化改造,获得了安全高效低贫损采矿、资源综合利用、零排放氰化工艺、绿色黄金冶炼及矿山环境治理等创新性技术成果,实现了绿色高效采矿、有价元素综合回收、生态化冶炼、“三废”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在行业中率先实现了氰化废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招远市是中国黄金主要产区之一,也是氰化尾渣的最大产地。由于缺乏氰渣多元素高效捕收关键技术,氰渣一直作为廉价的硫精矿销售。为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中矿集团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验室研究成功了“多元素回收”技术,建成了中国采金史上最早的多元素回收车间,目前年处理氰渣25万吨,回收铜金属878吨,铅金属559吨,锌金属659吨,氰化钠57.02吨,年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该项目采用新技术,实现了浮选尾矿中金、银、铅、锌等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实现了全部氰化渣的资源化利用,获得了安全高效低贫损采矿、资源综合利用、零排放氰化工艺、绿色黄金冶炼及矿山环境治理等10多项创新性技术成果。
重视职工健康 建设循环利用型生活系统
除了通过科技攻关,提升黄金冶炼技术,减少生产环节的污染,中矿集团还以改善职工工作环境为核心,大力推动职工生活用水循环利用,平均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的资金,对采场系统、提升运输系统、通风系统等重点部位进行技术改造,改善了职工作业环境。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太阳能浴室,为各金矿配置了大型净水设备,解决了矿区职工“洗澡难、饮水难”问题。为保证职工饮食卫生安全,建设了60多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6个养殖场,蔬菜和肉类基本自给,各食堂自己加工豆类、面粉、食用油等,职工饮食全部是绿色食品。食堂下脚料和泔水供应养殖场,形成了循环利用型生活系统,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8年来,公司在迅速成长为全国地下脉金开采规模第一矿的同时,杜绝了死亡事故发生,千人负伤率、粉尘浓度合格率、职业病发病率等安全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为全省井下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样板企业。(刘亚军 孙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