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省日前出台《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今后将强力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实施“661”节能行动计划,促进十二五期间节能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省万元GDP能耗降低到0.85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降低17%,比2005年的1.32吨标准煤降低35%以上。为此,全省节能工作将把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作为促进节能的工作重点,加大措施,强力推进,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今后重点实施“661”节能行动计划,即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商业与民用”六大领域节能,组织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循环经济促进工程、新能源推广应用工程、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和节能人才工程”等六大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据了解,我省今后将强化工业节能。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节约型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降低能耗强度;推广低碳技术,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鼓励高耗能企业向能源相对富集地区转移和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低效设备,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75%以上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55%以上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耗能设备(变压器、电动机、中央空调等)达到国家I级能效水平。同时将抓好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农业和农村节能以及商业与民用节能工作。
根据规划,我省将实施六大节能工程:
——节能科技提效工程。围绕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煤炭、轻工、纺织、机械等十大行业,支持燃煤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区域大型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换热技术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蓄冷蓄热、节约和替代石油、输配电系统、建筑节能等十类节能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实施1000个节能项目,提高传统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通过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累计节能1500万吨标准煤。
——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围绕机电设备、换热、余能回收、能量储存、监测控制等高效节能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重点培育100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园区。
——环经济促进工程。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培育500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构建20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新能源推广应用工程。突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四大领域,组织实施1000个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步伐。到2015年,新能源在我省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6%以上。
——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采用能源数据融合技术、动态平衡分析技术、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突出企业、行业和政府三个层次,加快建设能耗数据采集分析、节能信息发布和协同自动化办公“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信息平台,促进节能与信息化有效融合。
——节能人才工程。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积极推进重点企业能源管理师制度创新试点工作,到2015年,至少培养10000名能源管理师。将节能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序列,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职业学院和技工院校开设能源管理等相关节能专业,加快培养节能人才。
另外,我省将突出抓好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组织开展节能低碳行动。鼓励企业完善促进节能低碳生产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节能低碳企业文化,将节能低碳融入研发、生产和管理每一个环节,创建一批节能低碳标兵企业,引导企业积极承担低碳发展责任。
“十一五”以来,我省围绕“十一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2%的目标,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32吨标准煤降到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累计降低22.1%,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昊言)
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省万元GDP能耗降低到0.85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降低17%,比2005年的1.32吨标准煤降低35%以上。为此,全省节能工作将把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作为促进节能的工作重点,加大措施,强力推进,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今后重点实施“661”节能行动计划,即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商业与民用”六大领域节能,组织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循环经济促进工程、新能源推广应用工程、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和节能人才工程”等六大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据了解,我省今后将强化工业节能。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节约型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降低能耗强度;推广低碳技术,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鼓励高耗能企业向能源相对富集地区转移和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低效设备,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75%以上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55%以上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耗能设备(变压器、电动机、中央空调等)达到国家I级能效水平。同时将抓好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农业和农村节能以及商业与民用节能工作。
根据规划,我省将实施六大节能工程:
——节能科技提效工程。围绕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煤炭、轻工、纺织、机械等十大行业,支持燃煤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区域大型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换热技术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蓄冷蓄热、节约和替代石油、输配电系统、建筑节能等十类节能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实施1000个节能项目,提高传统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通过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累计节能1500万吨标准煤。
——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围绕机电设备、换热、余能回收、能量储存、监测控制等高效节能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重点培育100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园区。
——环经济促进工程。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培育500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构建20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新能源推广应用工程。突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四大领域,组织实施1000个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步伐。到2015年,新能源在我省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6%以上。
——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采用能源数据融合技术、动态平衡分析技术、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突出企业、行业和政府三个层次,加快建设能耗数据采集分析、节能信息发布和协同自动化办公“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信息平台,促进节能与信息化有效融合。
——节能人才工程。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积极推进重点企业能源管理师制度创新试点工作,到2015年,至少培养10000名能源管理师。将节能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序列,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职业学院和技工院校开设能源管理等相关节能专业,加快培养节能人才。
另外,我省将突出抓好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组织开展节能低碳行动。鼓励企业完善促进节能低碳生产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节能低碳企业文化,将节能低碳融入研发、生产和管理每一个环节,创建一批节能低碳标兵企业,引导企业积极承担低碳发展责任。
“十一五”以来,我省围绕“十一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2%的目标,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32吨标准煤降到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累计降低22.1%,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