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经济 > 正文

草根大运:工艺创新笑面危机 上半年上缴国家利税60万元,同比增长11%

2009-08-11 22:33:03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近日,位于莱西市店埠镇前朴木村的青岛大运机械有限公司近一万平方米的厂房里一片忙碌景象:承担的青岛大学“中频电磁感应炉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示范炉主机房、炉体操作台、冷却水池等配套设施正在紧张地建设;每个铸造车间的生产也是热火朝天,一个个发动机机体、缸盖、平衡轴,完美流下生产线……“我们企业现在有干不完的活。”公司董事长刘周旭这样介绍。
  受经济危机影响,有很多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青岛大运机械有限公司为什么就“有干不完的活”呢?这其中有什么秘诀呢?
   面对笔者的疑问,刘周旭这样解释:“做企业,不能走一步算一步,要吃着碗里的、看着盆里的、想着锅里的。当经济危机来时,你才想法子突围,那一切都晚了。”
  青岛大运机械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个草根企业——莱西市店埠镇的一个小翻砂厂。1986年,年仅24岁的刘周旭成了这个厂子的副厂长,1994年担任厂长,1995年厂子进行股份制改造,他担任了董事长。
  大运机械公司是专门为柴油机配件的铸造企业,主要生产机体、缸盖、平衡轴三个系列上百个品种的铸造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公司一直在不断地淘汰老工艺、老产品,开发新工艺、新产品。先是淘汰了粘土砂工艺,用上了树酯砂工艺,现在又在研发消失模工艺。工艺的不断创新,让公司象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2004年,又兼并了同镇的鑫源机械厂,销售额也由1995年80万元,上升到去年的4000万元。
  企业的良好发展,并没有让刘周旭沾沾自喜,他在吃着碗里的同时,确实在看着盆里的,想着锅里的。
  大运机械公司的主原材料是原料铁,前几年,原料铁的价格一路走高,而公司每月生产剩下的50吨铁沫却都当作废物卖掉了。刘周旭想,怎样才能节能降耗、变废为宝呢?
  于是,从2008年5月开始,公司就开始研发“铁模覆砂工艺”,目的就是完善产品、节能降耗。到了10月底,经济危机冲击到了大运公司,库存原材料和成品皆因降价亏损,生产几近停止,仅11月份,公司就亏损了60万元。刘周旭一时有些茫然。就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仍没有停止“铁模覆砂工艺”的研发与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的12月,该工艺终于研发成功。用该工艺生产的机体外观光洁、尺寸稳定、节省原料6公斤多,并能将原来的铁沫再利用。“每使用一吨铁沫就能节省800元。公司原来每月生产剩余的50吨铁沫,我们目前的生产量能够全部消化,实现了节能降耗。”刘周旭说。
  这一新工艺的适时成功,为化解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并再一次启发了刘周旭:提升每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
  过硬的技术、优质的产品,使大运公司与起重机行业全球老大的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马尼托瓦克等公司成为合作伙伴。同样一吨铁的产品,原来只卖6000元,现在卖到了10000元,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利润。
  “国家出台的农机补贴政策,让我们企业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刘周旭说,“无论我们的产品多么好,如果没有购买力,那也等于零。农机补贴政策刺激了人们的购买力,购买农机的多了,柴油机的需求量就多了,作为专门为柴油机配件的铸件企业,我们的活自然就多了。”刘周旭又道出了企业有活干的一个因素。
  虽说大运机械公司目前的活干不完,但是,刘周旭又把目光盯向了“锅里”,就在上个月,他刚刚与青岛大学达成合作意向,承担了“中频电磁感应炉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示范炉的建设和试验,该项目环保、节能,成功后,大运公司将拥有其使用权。
  正是这种“吃着碗里的、看着盆里的、想着锅里的”的工艺创新,让草根大运能够笑面危机:上半年,公司上缴国家利税60万元,同比增长了11 %。(崔展红 于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