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胶州市马店镇乡风纯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经过不断的积淀,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注意发掘,使全镇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红色文化耀马店
1927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特派员傅书堂在计划由高密向平度山区发展党组织时,先在胶州马店镇宋家屯村发展党员5人,建立了中共胶州第一个党支部,从1942年开始,该村先后有120余名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他们前赴后继,先后有20名热血儿男为国捐躯。为了更好的教育后代,让人们永记这段历史,镇党委对原党支部旧址的房屋、围墙以及门楼子等进行了整修改造。原党组织活动的桌、凳等工作、生活用品按照原样进行布置,并将20位烈士的“烈士谱”进行修复,陈列在“第一党支部”内。目前,该旧址已成为马店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七一”等重大节日,该镇都会组织机关、企业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学校师生前来凭吊革命先烈,用红色文化教育鼓舞全镇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同心同德建设新马店。
象棋文化乐民众
成立于1989年3月的胶州市民乐棋社,不仅使马店镇在娱乐领域在胶州开了先河,而且也是国内第一家农民象棋组织。第二任社长徐吉弟说:“从成立至今,已举办比赛20余次。吸引了青岛、即墨、崂山、平度、黄岛、高密等地的象棋大师云集马店,切磋棋艺。2002年获得山东省象棋比赛冠军的青岛市象棋协会会长杜启顺,青岛棋院国家级裁判徐进之多次亲临指导。每届棋赛都有七八十人参赛,几百人观战。”
2008年5月举办的“迎奥运·相文杯”象棋比赛,吸引了山东省的一位象棋大师来同盘决战,热闹非凡。2010年12月成功承办了山东省第20届象棋赛,来自济南、青岛等地区的100多象棋高手进行了激烈角逐。现在“民乐棋社”已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象棋组织,从小孩到大人,没事的时候都爱杀两盘,爱好象棋已成为马店镇娱乐新时尚。目前,马店镇已被青岛市和山东省授予象棋之乡称号。
秧歌文化舞和谐
该镇的东小屯村是胶州秧歌发源地,也是山东省命名的秧歌之乡。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国内较有影响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原是赵姓、马姓两家人逃荒关东途中,靠乞讨卖唱谋生的一种形式,到19世纪60年代基本定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为10人,分5个行当,即4男6女。男分鼓子、棒槌各2人,女分翠花、扇女、小嫚等6人。舞蹈程式有十字梅、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等。唱腔曲牌有扣腔、锯缸、打灶等,后经发掘整理的唢呐音乐曲牌有得胜令、打灶、小白马……
近几年,经过该镇的发掘整理,古老的秧歌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目前,38个村、8个学校成立了秧歌队,经常活跃在各村文化广场和校园中,秧歌还被编成教材进入胶州部分学校的课堂。1987年,国家文化部门将胶州秧歌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马店的大街小巷、村庄,到处都能看到扭秧歌健身的人群,阳光的笑脸,青春的体魄,尽显秧歌的魅力。
多元文化呈异彩
该镇十分重视文化事业,鼓励群众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记者在耕乐庄村采访时,遇到了善于踩高跷的潘大爷,他乐哈哈的告诉笔者,晚饭后,到村里的文化大院来踩上一会儿高跷,什么烦恼事都忘记了,只剩下“乐”了!一早一晚的闲暇时间,鲍家屯村到处都是剪纸人的身影,该村素有剪纸的历史传统,“上到三岁娃,下到老婆婆”,人人会剪纸,剪纸已经成为鲍家屯村的一门艺术。在夕阳的余辉里,敬老院的老人正在打健身太极拳,一们老大爷告诉笔者,现在生活好了,吃穿不愁了,闲着没事打打太极拳,健健身,“看,我的身子骨多硬朗。”老大爷乐哈哈地说……如今在马店,党委、政府鼓励群众挖掘多种艺术形式,使各种艺术形式并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大好形势。(记者 韩家云 通讯员 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