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经济 > 正文

胶南市海青镇: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2011-07-19 16:42:16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本报讯  近期,胶南市海青镇大岭村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内,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郑全军夫妇连续多日在自家的大棚里采摘西红柿,他种植的两个西红柿大棚今年能挣到四、五万元,这使原先干过瓦工、日子不富裕的郑全军彻底脱贫。他和爱人在蔬菜大棚里辛勤劳作的情景,是大岭村广大村民创收致富的缩影。
    蔬菜产业是大岭村的传统产业。2007年,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郑世中带领村党支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不断引进蔬菜新品种,提高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积极性。目前,该村200多户村民从事蔬菜栽培,规模化种植解决了以往农户单打独斗面临的技术管理、销售难题,大岭村也发展成为全市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产业特色村。
  在海青镇,像大岭村这样由农村党支部参与的专业合作社已建成几个。全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村集体创收40多万元,带动了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初步解决了部分农村党支部“无钱办事”的难题。
 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是海青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新举措。海青镇在推动镇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村党支部运行模式,提出了“农村党支部参与、领办专业合作社”的思路。以村党支部为主导,以党员为主体,以产业为依托,组织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该镇党委组织委员、纪委书记陈希强表示,按照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海青镇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创了基层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的局面。
    在基层党组织的强力推动下,海青镇各类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发展。目前,全镇有15个村2000多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建成了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年产蔬菜15万吨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唐村”西红柿品牌获得国家级无公害食品认证,被山东省绿色食品协会认定为绿色食品,并远销上海、北京、辽宁、江苏等大中城市。全镇有43个村从事茶叶生产,成立茶叶行业协会5个,研制开发十二大系列30余个品种,申请注册40多个茶叶商标,年产干茶200万斤,产值15000万元。有100多个茶叶品牌被评为部优、省优名茶,有22家茶叶加工企业办理了QS认证。“胶南春”绿茶被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指定为专用茶,“碧雪春”绿茶荣获“青岛市十大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记者  崔启昌  通讯员  周显云  刘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