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经济 > 正文

17家企业组团提前到大学“定制人才”——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企业欢迎

2011-07-12 16:46:26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我们要“订制”40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希望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能开设一些案例教学课程,我也可以派公司营销总监来校为他们上课。”
  “我们是一家皮革生产企业,现在处于高速发展和规模扩张时期,今年产值预计将达10亿。贵校皮革专业的学生我们全要了,希望学校能够让学生提前来企业实习,以真实的生产工艺难题做毕业论文题目,让企业工程师做学生的第二导师。”
  近日,山东轻工业学院举办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在内的17家企业老总应邀参加,为校方即将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大家对学校的改革非常赞同,“研讨会”俨然成了人才的“抢定会”。 


“一锅炖”改为“分类指导”


    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都“一锅炖”,共用一个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完全一样,标准统一。但是,学生在大学四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却不尽相同,大致的毕业去向有考研、就业、出国、考公务员等等。这样,统一的课程设置就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于打算考研的同学来说,有些专业课讲的太浅,课时太少,考研时不够用;对于打算就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讲得太多,实践技能培养不够。
  如何破解这一问题,山东轻工业学院提出,“从出口往回找”,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三开始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其中一类是学术型,主要面向考研学生;一类是应用型,主要面向到工厂一线就业的学生;一类是出国留学型,主要面向中外合作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国外继续深造。

 
四年制改为“三加一”


    国外的高校本科教育大都是3年,国内则普遍为4年。大四这一年,学校都安排了什么课程?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究竟在干什么?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第四学年的课程易受到很大“冲击”,学校排的课很少,学生由于要考研、找工作,也无暇认真听课,连毕业设计也是草草“应付”了事,教学效果很差。
  另一方面,与会老总普遍感到头疼的一件事情是,大学生到了企业“不好用”、“留不住”,不好用是因为学生动手能力差,即使是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了解生产实际,到企业后还得从零学起,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训过程和适应过程。更麻烦的是,很多企业还留不住大学生,培训合格之日,就是他们的跳槽之时,甚至是很多在中小城市的企业根本招不到人。
  为此,山东轻工业学院拟试点将四年制改为“三加一”,即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第四年到企业学习。学生以实习的心态而不是就业的心态来到企业,一方面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争取留得住。另一方面,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留下后能更好用,能够马上胜任岗位要求,缩短适应期。与此同时,在企业这一年,也不会耽误学业,学生通过对生产工艺的了解,发现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探索需要改进的工艺环节,以此为毕业论文(设计)的真实课题,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创新课程”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课程来支撑。不可否认,现在确实有些课程较陈旧,跟不上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些课程不太实用,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学校缴费上学,却普遍感觉“吃不好”,毕业后感到所学东西用不上、所需技能不够用。
  如何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山东轻工业学院积极探索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主要由四大类课程组成,一是借鉴引进课程,从国外合作高校直接引进最先进原版课程;二是先进网络课程,通过互联网学习国外顶尖知名高校的网络课程;三是学术校本课程,将本校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的专业前沿的课题转化为课程;四是实践技能课程,由学校教授主持,讲授一部分内容,其余内容由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或学生到企业现场学习。
  在学好上述四类创新课程的同时,学校还强调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让大学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博学的一代青年,既要了解政治,也要懂经济,还要学点哲学、历史等等。教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正确看待自己,认识世界,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
  企业老总普遍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企业要求,而且更有发展潜力,能够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带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不断成长壮大。(熊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