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2010年度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山东大学获得四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其中,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国群教授的“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成型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化学与化工学院陈代荣教授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用钛酸钡基介电陶瓷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山大数学学院和大庆油田等单位合作的项目“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山东大学为第七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山大医学院陈子江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山东大学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赵国群教授领导的团队针对常规注塑技术生产的塑件缺陷,以及生产流程问题,发明了一种将模具快速加热至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以上并快速冷却至出件温度的动态模温控制方法,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工艺、高光模具、控制设备、产品质量控制等成套技术,设计建造了系列生产线,开发出上百种高光精密注塑模具和高光塑件产品,形成了年产700余万件高光塑件的生产能力。在海信、三星、LG、夏普、松下等14个国家的著名公司获得应用。塑件生产流程由实施前四道工序减为实施后一道工序,取消了污染严重的打磨、喷涂、罩光工序,降低了塑件生产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促进我国注塑技术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带动家电、通讯、电子、汽车等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代荣教授项目组研发了超细钛酸钡基介电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以及产业化应用技术,主要科技创新包括:高结晶度超细钛酸钡材料的溶胶结合低温水热制备技术;超薄介质层MLCC用钛酸钡介质瓷料的介电特性调变技术;贱金属超薄介质层多层陶瓷电容(MLCC)的改进烧成技术。实现了5种超细钛酸钡材料、8类钛酸钡基介质瓷料及3大系列1000多个型号MLCC的产业化,并由山东国瓷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和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实施,产品出口到美、日、韩及台湾地区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刘樱红)
其中,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国群教授的“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成型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化学与化工学院陈代荣教授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用钛酸钡基介电陶瓷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山大数学学院和大庆油田等单位合作的项目“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山东大学为第七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山大医学院陈子江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山东大学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赵国群教授领导的团队针对常规注塑技术生产的塑件缺陷,以及生产流程问题,发明了一种将模具快速加热至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以上并快速冷却至出件温度的动态模温控制方法,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工艺、高光模具、控制设备、产品质量控制等成套技术,设计建造了系列生产线,开发出上百种高光精密注塑模具和高光塑件产品,形成了年产700余万件高光塑件的生产能力。在海信、三星、LG、夏普、松下等14个国家的著名公司获得应用。塑件生产流程由实施前四道工序减为实施后一道工序,取消了污染严重的打磨、喷涂、罩光工序,降低了塑件生产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促进我国注塑技术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带动家电、通讯、电子、汽车等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代荣教授项目组研发了超细钛酸钡基介电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以及产业化应用技术,主要科技创新包括:高结晶度超细钛酸钡材料的溶胶结合低温水热制备技术;超薄介质层MLCC用钛酸钡介质瓷料的介电特性调变技术;贱金属超薄介质层多层陶瓷电容(MLCC)的改进烧成技术。实现了5种超细钛酸钡材料、8类钛酸钡基介质瓷料及3大系列1000多个型号MLCC的产业化,并由山东国瓷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和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实施,产品出口到美、日、韩及台湾地区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刘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