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高新区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统揽全局,多管齐下、多轮驱动,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策划推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1-8月份,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9.7亿元、工业增加值110.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41.5亿元、利税47.1亿元、利润 2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7.2%、34.5%、53.1%、81.5%和110.8%。
项目投资规模大,领域宽。坚持抓主抓重,开展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对总投资253亿元的40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突击推进。会战期间实行了“三定”、“四包”、“五个一”的推进机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其中5个项目建成投产。项目涉及了工业、教育、商贸流通、能源等各个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准,起点高。区内有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制造等产业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技术先进性方面,科达半导体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IGBT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引进美国STP公司的先进技术,现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七项发明专利申请,组建了山东省功率半导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瓷公司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2项已经授权,其余9项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承建“山东省电子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公司现拥有国家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设有机械博士后工作站和山东省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创建国家级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产学研方面,中凯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新能源研究所组建了国家风电工程技术中心室外试验室和山东中凯海上风电技术研究中心;海利丰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组织实施地源热泵产业化工程项目,创造开发出高温地源热泵机组。从产品市场份额方面,泰克拓普公司先后与海尔集团、德国OSRAM、美国CREE、台湾晶元光电等建立了广泛而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申请项目相关国家专利14项,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宝力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使用UPEK指纹传感器及芯片设计和生产汽车指纹产品和指纹门锁产品的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4亿元。
在人才引进方面,归国博士仇智勇创立了东营泰克拓普有限公司,该公司LED路灯远销古巴,这是中国的LED路灯产品第一次以自有品牌出口国外;山东国瓷功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由留美博士张曦创立,该公司聘用国外专家5名,国内高级技术顾问1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保证了技术研发的深入开展和技术创新的实施;由纳入全国“千人计划”的陈智勇博士领军,在科达集团主攻半导体材料;须颖博士及其团队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精密工程及其相关技术和产品技术研发、产品试制和产业化合作。(张晓光)
项目投资规模大,领域宽。坚持抓主抓重,开展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对总投资253亿元的40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突击推进。会战期间实行了“三定”、“四包”、“五个一”的推进机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其中5个项目建成投产。项目涉及了工业、教育、商贸流通、能源等各个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准,起点高。区内有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制造等产业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技术先进性方面,科达半导体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IGBT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引进美国STP公司的先进技术,现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七项发明专利申请,组建了山东省功率半导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瓷公司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2项已经授权,其余9项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承建“山东省电子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公司现拥有国家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设有机械博士后工作站和山东省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创建国家级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产学研方面,中凯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新能源研究所组建了国家风电工程技术中心室外试验室和山东中凯海上风电技术研究中心;海利丰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组织实施地源热泵产业化工程项目,创造开发出高温地源热泵机组。从产品市场份额方面,泰克拓普公司先后与海尔集团、德国OSRAM、美国CREE、台湾晶元光电等建立了广泛而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申请项目相关国家专利14项,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宝力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使用UPEK指纹传感器及芯片设计和生产汽车指纹产品和指纹门锁产品的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4亿元。
在人才引进方面,归国博士仇智勇创立了东营泰克拓普有限公司,该公司LED路灯远销古巴,这是中国的LED路灯产品第一次以自有品牌出口国外;山东国瓷功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由留美博士张曦创立,该公司聘用国外专家5名,国内高级技术顾问1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保证了技术研发的深入开展和技术创新的实施;由纳入全国“千人计划”的陈智勇博士领军,在科达集团主攻半导体材料;须颖博士及其团队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精密工程及其相关技术和产品技术研发、产品试制和产业化合作。(张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