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自迁入青岛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在服务青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特别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不断加大科技服务的力度、拓展科技服务的广度、增加科技服务的深度,通过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措施,全方位做实、做好服务青岛这篇“文章”。
学校先后与青岛市政府签署了科技兴农合作意向书,与青岛有关区市政府、市直农口各部门以及众多企事业单位等签署了具体合作协议,全方位实施“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推动青岛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学校积极争取和承担青岛市政府,市农委、科技局、农机局等层次的科研立项和科技攻关。2005-2009年正式立项的各类科研项目157项,其中承担青岛市计划项目71项、青岛市社会科学项目46 项、青岛市各级企事业单位科技攻关项目41项。项目内容涉及动植物育种及种质资源创新、新型兽药、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等多个领域。学校培育的3个专用制汁高酸新品种填补了我国榨汁型苹果品种的空白,在莱西推广1万余亩;旱地小麦栽培技术在青岛累计推广400多万亩,平均亩增产10%以上;由该校研制的花生收获机,在莱西已生产销售近千台。
该校专家教授积极参加地方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制定和咨询服务活动,先后向有关部门提交了《青岛市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推进方案》、《青岛市农村合作社建设思路》等多项建议,先后参与青岛市发改委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各类发展规划的制定及评审活动,并协助青岛市交通委举办了“青岛城阳现代物流高峰论坛”。2008年,该校与青岛市农科院共同承担了青岛市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20多名专家参与其中提供技术服务。
面向青岛市农村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由该校承建的“青岛市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现有实用技术信息4万多条,学校100多名农业专家长期在网上开展技术服务,解答农民朋友各种生产技术问题。3年来访问量达60多万人次,日均500多人次。该技术平台还与即墨、胶州的“农业110”互接联动,有效开拓了农民增收的科技渠道。该校每年组织的“教授博士服务团”,目前已成为学校社会服务品牌活动,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仅学校组织的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和企业一线进行科技推广和服务活动就达1900多人次,服务效果日益凸现。在青岛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养殖、种植专业户和致富带头人与专家、教授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高兴地说“有教授做顾问,我们就放心”。
充分利用办学资源,承担了青岛市各个层次、各类人才的培训。与青岛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青岛市农村实用人才高等学历教育农大试点班,为青岛市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素质实用人才,有效改善和提高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为扎实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城阳区科级干部举办培训班22期,对胶州、即墨等地各级干部也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定期培训。
此外,学校积极推动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班、在青岛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实践基地等方式,大力指导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青岛的成长壮大,以此繁荣农村经济,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周维维)
学校先后与青岛市政府签署了科技兴农合作意向书,与青岛有关区市政府、市直农口各部门以及众多企事业单位等签署了具体合作协议,全方位实施“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推动青岛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学校积极争取和承担青岛市政府,市农委、科技局、农机局等层次的科研立项和科技攻关。2005-2009年正式立项的各类科研项目157项,其中承担青岛市计划项目71项、青岛市社会科学项目46 项、青岛市各级企事业单位科技攻关项目41项。项目内容涉及动植物育种及种质资源创新、新型兽药、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等多个领域。学校培育的3个专用制汁高酸新品种填补了我国榨汁型苹果品种的空白,在莱西推广1万余亩;旱地小麦栽培技术在青岛累计推广400多万亩,平均亩增产10%以上;由该校研制的花生收获机,在莱西已生产销售近千台。
该校专家教授积极参加地方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制定和咨询服务活动,先后向有关部门提交了《青岛市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推进方案》、《青岛市农村合作社建设思路》等多项建议,先后参与青岛市发改委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各类发展规划的制定及评审活动,并协助青岛市交通委举办了“青岛城阳现代物流高峰论坛”。2008年,该校与青岛市农科院共同承担了青岛市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20多名专家参与其中提供技术服务。
面向青岛市农村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由该校承建的“青岛市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现有实用技术信息4万多条,学校100多名农业专家长期在网上开展技术服务,解答农民朋友各种生产技术问题。3年来访问量达60多万人次,日均500多人次。该技术平台还与即墨、胶州的“农业110”互接联动,有效开拓了农民增收的科技渠道。该校每年组织的“教授博士服务团”,目前已成为学校社会服务品牌活动,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仅学校组织的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和企业一线进行科技推广和服务活动就达1900多人次,服务效果日益凸现。在青岛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养殖、种植专业户和致富带头人与专家、教授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高兴地说“有教授做顾问,我们就放心”。
充分利用办学资源,承担了青岛市各个层次、各类人才的培训。与青岛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青岛市农村实用人才高等学历教育农大试点班,为青岛市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素质实用人才,有效改善和提高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为扎实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城阳区科级干部举办培训班22期,对胶州、即墨等地各级干部也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定期培训。
此外,学校积极推动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班、在青岛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实践基地等方式,大力指导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青岛的成长壮大,以此繁荣农村经济,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周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