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青岛科技大学加速校城融合助力动能转换

“以赛代演”促进成果转化,“高校+政府+技术市场”开创科技服务新模式——
2018-11-30 17:03:25   作者:刘梅梅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这个项目是针对不能降解的白色垃圾研发的一种可生物降解、水溶且具有良好保鲜功能的新型环保膜材料,可用于制作医用手套、蔬菜保鲜等。”11月25日,青岛科技大学科技成果淄博路演评审大赛在淄博上演,“环境友好型系列功能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二等奖。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产品可使黄瓜的运输保鲜时间由原来的14天延长至20天。目前项目已经开始中试,正在与淄博两家企业洽谈合作。
       活动由淄博市政府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淄博市科技局、青科大合作发展处承办,旨在聚焦动能转换,推动校城融合发展。记者采访发现,此次活动不仅探索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路径,还为创新科技服务新模式加速校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以赛代演,优中选优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此次大赛是青科大首次以大规模路演比赛的形式展示科技成果。”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马连湘说,大赛借助青科大在化工安全、绿色化工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和学科特色,围绕淄博新旧动能转换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筛选出30余个先进成果进行路演比赛,旨在通过优中选优,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校城融合步伐。
       “项目涵盖化工安全、新材料、机械装备等多个领域,与淄博企业需求契合度很高,很多都可以直接产业化。”大赛评委之一、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的淄博鲁华泓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广军说,这对加速推进校城融合将起到积极作用。
       “杨霞教授的项目让我们的生产工艺由原先的间歇性作业改为连续作业,能提高30%生产效率。”大赛期间,新华制药与青科大计算机化工研究所教授杨霞成功签订“布洛芬钠盐合成连续化成套技术开发”技术合同。该公司质量总监夏丙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淄博是化工新材料大市,企业都在寻求新工艺、新技术以谋求转型升级。活动以比赛评审代替传统路演推介,加上专家评审现场给出的点评、意见,企业对项目的选择更具可靠性和针对性,对接更精准。
       据介绍,此次参赛的项目是青岛科技大学筛选后首次对外推介的成果,且项目成熟度高,便于落地转化和快速实施产业化。大赛当天,共促成包括上述技术合同在内的四个项目集中签约。
       具体组织此次大赛的青科大合作发展处副处长纪正尚告诉记者,活动通过以赛代演的形式,优中选优推介科技成果,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次新尝试,今后将结合各地产业特色继续组织类似的活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高校+政府+技术市场    科技服务新模式加速校城融合
       当前,淄博正处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这为深化淄博市与青岛科技大学的产学研协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青岛科技大学的学科布局和优势,与淄博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契合,在化工、环保、安全等多个行业的合作将进一步加速。
       今年5月份,青岛科技大学与淄博市张店区人民政府达成协议,联合共建青科大鲁中安全环保工程与材料研究院。据悉,该研究院作为青科大在淄博市的常设产学研机构和专业性服务中心,是淄博市自《大力引进大院大所大校大企聚力建设国内一流专业化产业基地实施意见》发布以来,首家以研究院+产业基地的创新模式运营的新型科研机构。研究院依托青科大的科研优势和特色,发挥鲁中技术交易市场服务中心科技服务的优势,结合淄博市的产业发展要求,尤其是化工、新材料行业的技术服务与需求,旨在打造立足鲁中、辐射山东、服务全国的协同创新中心。
       活动期间,青科大鲁中安全环保工程与材料研究院与山东鲁中技术市场服务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碳市场能力建设青岛中心淄博分中心、冯守华院士工作室、侯保荣院士工作室同时揭牌。
       记者在研究院看到,碳市场能力建设中心、安全环保技术研究中心、聚合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中试基地等多个创新平台已经投入使用,多项技术成果正在进行中试,即将实现产业化。
       “淄博的企业创新能动性强,真正抓住了人才、项目来实施创新驱动,这正是我们需要的。”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发展处处长李少香说,科技成果形成生产力关键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面联合打造一个快速转化模式,让技术与产业实现快速对接。
       “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发展,青科大鲁中安全环保工程与材料研究院的创建,开创了“高校+政府+技术市场”的崭新科技服务模式,促进了产业链与学科链的紧密结合,必将加快校城融合步伐,助力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升级。

       “同门内部PK”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与常规路演推介不同,此次参加大赛的30余项技术虽属不同专业,但都出自“同门”,可谓一场“内部PK”。七位评委不仅有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的技术专家,还包括中科院创投公司、鲁中技术市场服务中心的创投专家和创业导师以及企业家。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军民两用高效热屏蔽节能涂层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淄博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及政府行为研究、淄博市水性聚合物合成和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项目获得一等奖;青科大清洁化工生产与过程强化创新平台、碳纤维界面增强与功能化处理技术及产业化、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淄博市绿色金融实践与创新发展研究等六个项目获得二等奖;淄博市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中心、螺旋泵定子橡胶衬套成型技术、基于齐文化的视觉元素提炼与全脑开发课程结合研究等五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也是为了通过比赛的形式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李少香表示,对于获奖项目,学校将颁发证书和奖金。
       对此,携项目参赛的青科大计算机化工研究所教授杨霞表示赞同:“比赛评审的成果展示活动能让教师了解到领域的科研进展和项目的不足,是个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她告诉记者,活动对科研人员下一步更好地开展科研创新有参考、指导作用。
       作为我省首家科研体制改革试点高校,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不断加大科研工作“放管服”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打造了“鼓励教师推出成果—提供放管服助力—注册学科性公司—转化成果创造效益—实施教师股权激励—技术再创新再升级”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条,构筑了“以教师科研成果为导向、以科研放管服为助力、以学科性公司为平台、以成果转化落地为目标”的科研成果转化“新范式”,科研教师主动走出学校“找项目”“找合作”“促转化”,“不找校长找市场”已成为共识。目前,青科大已注册学科性公司85家,其中上市公司7家。
       纪正尚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学校出台的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搭建新平台,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激发教师创新创业热情,积极对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新旧动能的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刘梅梅)